“宝贝回家”设心理康复项目,助力被拐儿童融入家庭
“宝贝回家”设心理康复项目,助力被拐儿童融入家庭
2024年10月30日,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之子被拐案二审维持原判,被告人呼富吉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唐立霞被判无期徒刑。这起轰动全国的案件,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更引发了社会对被拐儿童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
在现实生活中,像郭刚堂这样的寻亲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当这些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到家人时,他们却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这正是“宝贝回家”年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被拐儿童回家后的心理困境
研究表明,被拐儿童在回归原生家庭后,往往会面临一系列心理困境。他们可能感到困惑和矛盾,不知道如何在两个家庭之间定位自己。一些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以“梅姨案”中的欧阳佳豪为例,他被拐时仅3岁,与父亲相认时已22岁。长达19年的分离,让父子之间缺乏共同话题,关系显得格外生疏。另一位被拐儿童钟彬,在认亲后甚至没有给亲生父母留下联系方式。这些案例揭示了被拐儿童在回归家庭后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未成年人检察项目督导叶朕指出,被拐儿童在新家庭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形成对收养家庭的身份认同。当他们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时,需要重新建立对原生家庭的身份认同,这一过程往往充满困惑和矛盾。
宝贝回家年会的心理康复举措
为了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克服心理障碍,“宝贝回家”年会特别设立了心理康复环节。每年的年会上,都会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被拐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专家们会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打开心结。他们通过沙盘游戏、艺术治疗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时,还会组织家庭沟通工作坊,帮助父母学习如何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此外,“宝贝回家”还建立了被拐儿童安置中心。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得到专业的心理疏导,志愿者们也会帮助他们重新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安置中心还会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成功案例:从阴影走向阳光
在“宝贝回家”的帮助下,许多被拐儿童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小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5岁时与父亲走失,经过多年的寻找,终于在2024年通过DNA比对找到了亲人。然而,重逢的喜悦过后,小建却感到十分迷茫。他不知道如何与这个陌生的“父亲”相处,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
“宝贝回家”的心理咨询师了解情况后,立即为小建和他的父亲安排了心理辅导。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和家庭治疗,小建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开始尝试接受这个“新”的父亲。如今,小建已经能够与父亲正常交流,甚至开始规划未来的生活。
持续关注,共同守护
尽管“宝贝回家”在帮助被拐儿童心理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正如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运瑞所说,要不断加强对于受害者的心理康复治疗,在生活上对其进行帮助,从而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
这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和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区、学校、家庭都应该承担起责任,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
让我们一起为这些曾经迷失的孩子们点亮回家的路,让他们在爱的滋养下,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