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深静脉血栓,康复训练应当这样做!
患有深静脉血栓,康复训练应当这样做!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和康复,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将详细介绍深静脉血栓的康复评定、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
深静脉血栓指深静脉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管腔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血液回流障碍,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发病率高。治疗效果欠佳时,可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康复评定
1.功能评定
(1)感觉功能评定
(2)心理功能评定
深静脉血栓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2.结构评定
可酌情选用不同的方法:
(1)双下肢周径
测定双下肢髌骨上缘以上10cm、髌骨下缘以下10cm水平周径,双侧做对比,时间上前后做对比。
(2)血管彩超检查
可直接观察静脉直径及腔内情况,了解栓塞大小及其所在部位。
3.活动评定
慢性期深静脉血栓、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均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采用Barthel指数等,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康复诊断
1.功能障碍
(1) 感觉功能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心理功能障碍。
2.结构异常
(1) 深静脉血栓分型
可诊断为以下分型:
①闭塞型
病程早期,深静脉腔内阻塞,下肢肿胀明显,伴有浅静脉扩张。
②部分再通型
病程中期,深静脉以闭塞为主,伴有早期再通。此时,肢体肿胀减轻,但浅静脉扩张更为明显。
③再通型
病程后期,深静脉大部分或完全再通,临床上有下肢肿胀减轻但在活动后加重,出现明显的静脉曲张、小腿色素沉着和复发性溃疡。
(2)下肢肿胀
阻塞远端静脉压升高、血栓机化导致瓣膜功能不全,引起下肢凹陷性水肿,肿胀局部无发红,皮温正常。肿胀分度根据受累程度及范围,常分为Ⅰ~Ⅱ度。
Ⅰ度:足部及小腿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休息后仍不消失。
Ⅱ度:除Ⅰ度外,同时伴有大腿水肿,皮肤紧张。
3.活动受限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
(2)移动能力受限。
4.参与受限
患者的职业、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均可能受限,生存质量可有下降。
康复治疗
1.短期目标:
早发现早治疗,根据血栓的形成时间,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术式、护理方法等,防止新鲜血栓的形成,利于血栓溶解、机化,促进管腔再通,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
2.远期目标:
促进静脉再通,改善局部血运,控制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并发症,如下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甚至溃疡形成等,恢复肢体功能,减少丧失的劳动能力。
具体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
(1)急性期
或慢性期病情反复,出现静脉炎症时。
治疗方法:超短波、低能量激光等。
(2)慢性期
病情稳定期。
治疗方法:微波疗法、共鸣电火花疗法、音频电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 (5% ~10%碘化钾或碘化钠溶液)、超声波、冲击波疗法、磁疗、压力治疗、电水浴。
2.运动疗法
(1)平卧位时,患侧下肢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肌群等长收缩和等张运动。
(2)踝关节和趾关节背伸、跖屈活动。
(3)向心性推拿、按摩,由肢体远端向近端轻柔按摩,可促进静脉血回流,消除患侧下肢肿胀。
(4)酌情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3.预防
可进行床上简单主动活动,改善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1)抬高下肢:建议抬高下肢20°-30°;
(2)踝泵运动:仰卧位,下肢伸直,双足缓慢重复垫脚和勾脚动作,膝关节保持伸直。10个/组,3组/次,2次/天。
(3)膝关节屈伸:仰卧位,屈髋屈膝,髋关节保持屈曲位置,双侧小腿交替伸直;10个/组,3组/次,2天。
(4)髋关节旋转:仰卧位,屈髋屈膝,双足踩在床上,双侧下肢同时做开合动作;10个/组,3组/次,2次/天。
(5)交替伸腿:仰卧位,屈髋屈膝,双侧下肢交替缓慢向下伸直;10个/组,3组/次,2次/天。
4.辅助用具
(1) 下肢弹力袜
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应佩戴下肢弹力袜。
(2)弹性绷带
先垫一层烧伤棉垫,从足背开始向腘窝、大腿根部环形缠绕绷带,缠绕时保持一定力度。
(3)低频电治疗
低频电刺激作用于患侧小腿肌群,刺激肌肉收缩,改善静脉血液回流。
5.中医治疗
可给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中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治疗。
6.康复护理
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急性期切忌按摩,多饮水,以免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血栓。
7.心理治疗
心理疏导和安慰,必要时药物治疗调整情绪。
8.西药治疗
(1)溶栓疗法
病程不超过3天者,可给予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尿激酶。
(2)抗凝疗法
如病程已超过3天,则应用该法预防血栓生长,促进静脉再通。抗凝治疗常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