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仪征陈集镇:智慧农业的未来样本
扬州仪征陈集镇:智慧农业的未来样本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逐渐融入农业机械化进程,新型农机装备技术正在为“大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走进仪征市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一片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农业景象映入眼帘。这个占地1.03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正在通过智慧农业技术,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无人化”农场的智能管理
在园区的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各田块被标上不同颜色,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等数据实时更新。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控制田间的智能设备。
“农场使用的植保机、拖拉机、插秧机都是无人驾驶的,作业自动形成轨迹。点一下按钮,指令能精准下到某一台机器上。”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陈朝云边点击鼠标边演示。
园区不仅在粮食生产上实现了智能化,在蔬菜种植上也应用了先进的智能技术。田边架设着智能泵站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管线,实现了精准灌溉和施肥。
显著的经济效益
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园区的“无人化”农场小麦亩产达到800-900斤,水稻亩产达到1300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吨粮田”。
“以前人工修剪茶树要两个人抬着大剪刀走,一人一天最多剪2-3亩地,这台修剪机一天作业20-30亩,可代替10个人。”陈苏生说。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智慧农业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最突出的是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一台无人农机一般高出常规农机5万元-10万元,建议政府予以项目支持,推动相关业态发展。陆家镇的“无人化”农场自2022年开始建设,至今直接投入1000余万元。
此外,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陈朝云表示,虽然不需要农机手,但需要精通耕种管收、仓储、加工和销售等涉及全产业链的管理者。“干好农业的门槛变高了,如果不能持续学习,可能‘开着宝马进来,开着宝驴出去’。”
面对这些挑战,江苏正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在资金投入方面,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建设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依托农机研发生产企业,借助企业技术力量,提高专业培训水平,常态化开展智能农机操作、维修竞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智能农机技能人才队伍。
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不仅为扬州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示范,也为全国智慧农业发展探索了宝贵经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日益广泛,智慧农业必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