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虚如实说|立春、春节和春分有何不同?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11:1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虚如实说|立春、春节和春分有何不同?

2024年的立春是2月4日16时27分,春节是2月10日,春分是3月20日11时6分。这些时间是怎样算出来的?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是春天?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带您了解立春、春节和春分的由来及其背后的历法知识。

立春的由来

立春、春节和春分都来自农历。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因为它是为了农耕而制定,所以叫做农历。它是一个“以闰月定四时”的阴阳合历,追随“阴”(月亮)和“阳”(太阳)的运行。

地球自转一周是1日(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1年,有365.242189天,这叫做回归年(Solar year)。如果参照遥远恒星(如北极星)来计算则有365.256363004天,叫做恒星年(Sidereal Year)。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是1月,有29.53059天,叫做朔望月(Synodic month)。如果参照遥远恒星来计算则有27.322天,叫做恒星月(Sidereal month)。由于日和年及月都没有整数的关系,所以必须对每年的天数进行调整,即置闰。公历只考虑天与年的关系,所以调整天就可以了。置闰的方法是凡是能被4整除的年份(例如2024年)加闰1天(2月29日),但凡是能被100整除的年份(如1900年)不闰,不过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如2000年)例外,要闰。这使得每3000年才会有一天误差。从1972年6月30日开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加上了闰秒的制度,有需要时会闰1秒。上一次的闰秒是在2017年1月1日07:59:60,减了1秒。用了这个方法以后不再会有误差。

阴阳合历需要同时考虑日、月、年三者之间的关系。月要和朔望对齐:初一没有月亮(朔),十五月圆(望)。所以只能闰月。因为29.53059(天/月)×12(月)= 354.36708天,比回归年的365.242189天少了10.875109天。所以,大概每3年要加一个月(3年1闰),更准确的是每19年7闰。而且每个月的长短也有所不同。这就是“以闰月定四时”。

农历使用天干地支法(简称干支法)来纪时。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音“guǐ”)。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音“sì”)、午、未、申、酉、戌(音“xū”)、亥。夏朝(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以前的远古时代曾用天干来纪年,但十天干太短,经常要重复,使用不便。后来就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来计年,形成“六十甲子”(表1),其中,每个天干用6次(如表中用绿色标记的“甲”),共有6×10 = 60,每个地支用5次(如表中用蓝色标记的“子”),也有5×12 = 60。

表1,六十甲子表

到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历法开始形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 纪时,白昼分8到10个时段,黑夜分1到2个时段(分段的方法在商朝600年间的各时期不一样);
  • 纪日,用干支,每日用1个干支,1日包括1个白昼1个黑夜,一日始于早上;
  • 纪月,用地支,每月长29日(或更短)至31日(或更长)不等,有闰月(经常会算错,即失闰),月首以朔日开始;
  • 纪日,用干支,每日用1个干支,1日包括1个白昼1个黑夜,一日始于早上;
  • 节气:只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按照《说文解字》(成书于106年),“仲”,中也。仲春即春天的一半。

在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年—前221年),百家争鸣,历法也有好几个,并开始使用更详细的节气。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一统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但国祚日短,来不及统一历法。

第一个制定全国统一历法的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图1)。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等人议造汉历,并征募全国各地天文学家十余人参与。一年后征集了18种方案,经过辩论、比较和实测检验,最后选定了落下闳(音“hóng”)(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和邓平提出的“太初历”。汉武帝因之改元,将公元前104年定为太初元年。汉武帝也是第一个使用年号的人。


图1, 汉武帝刘彻

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太初历的原始记载已经散佚。后来,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根据太初历制定了“三统历”,这个历法在《汉书》中有较详细的说明。三统历有下述几个特点:

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间,各朝代都曾经多次改历。其主要原因是修正置闰不准确产生的误差。

1669年,康熙(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主持了一次重大的改历。新历是由他的老师耶稣会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和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688年)提出来的。这个历法称为“时宪书”,它使用了西方历算的方法,并且把每天100刻改成了每天96刻(每天24小时,每小时4刻)。同年五月,康熙逮捕了鳌拜,将大权夺回手中。这一年康熙14岁(图2)。


图2,康熙画像

农历用二十四节气来表征季节的变化。如图3所示,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

  • 春天从立春开始,接着是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 夏天从立夏开始,接着是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 秋天从立秋开始,接着是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 冬天从立冬开始,接着是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的日子可以通过星象来计算,例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图3)。也可以通过日夜的长短来计算。春分和秋分时日与夜一样长(所以叫做“分”),夏至时日最长夜最短,冬至时日最短夜最长(所以叫做“至”,“极至”)。定了一个节气(如春分)的日子后,其他节气的日子就可以按等分顺推了。不过,由于天与年不是整数关系,每年的节气日可能会相差一天。例如2016年的冬至是公历12月21日,2017年冬至是公历12月22日。

图3,二十四节气与北半球公历月份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斗转星移”来描述

春节的由来

春节,顾名思义,是象征春天开始的节日。在汉武帝时,立春被定为岁首,称之为元旦。也就是春节了。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2日,孙中山(1866年—1925年)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各省都督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订定于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请布告。孙文,冬”。阳历即公历。从此中国以阳历为主要历法。所谓黄帝纪年是刘师培(1884年—1919年)在1902年左右提出的。刘师培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黄帝纪年论》,认为黄帝开创干支纪年是从公元前2679年开始的。这个黄帝纪元当时并没有严格的考证,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证明。1911年(辛亥年)是黄帝纪元4609年。

同年2月13日,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4月1日正式解任)。2月15日,袁世凯(1859年—1916年)当选为大总统(图4)。

图4,民国时期的宣传海报,上有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照片

1914年初,内务部提交《定四季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在这四个节每个季节一个:春季是阴历元旦(农历1月1日),夏季是端午(农历5月5日),秋季是中秋(农历8月15),冬季是冬至(每年不同,在阳历12月21日—23日之间,农历11月21日—28日之间)。袁世凯马上批准。

因此“春节”被移到了农历1月1日。而原来在立春的“春节”就被取消了。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以农历元旦为春节。

阴阳合历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中国人传统上喜欢阴阳和合、花好月圆,因此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不过“旧”的立春春节不一定是月圆,“新”的元旦春节一定没有月亮。而西方人则认为阴阳对立,月圆之时是妖魔、吸血鬼及狼人出没之际,女人尤其易受影响。

由于阴阳合历计算困难,历代朝廷都由政府的专业部门负责编写、颁布每年的历法。在汉朝有太史令,唐朝有太史局,到了明、清有钦天监。此外,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下,朝廷还明令禁止民间私习天文历法,否则就是“妄窥天命”,要坐牢充军。平民百姓只能看政府颁布的历法,所以有“查黄历”一说。社会上还有人籍此用历法来预测命运,网罗了不少信众。相比之下,西方的文艺复兴(14世纪中—16世纪末)就是从历法改革开始的。

最后还有一提的是我们用的“北京时间”(包括公历与农历)是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确定的(图5)。公历与国际标准时间接轨。农历的计算一方面延续古制,一方面推陈出新,月圆的时间精确到分。因此,24节气的时间也精确到分。


图5,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本文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供学习参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