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红骑廊映白线:解码孙中山故居建筑美学
赭红骑廊映白线:解码孙中山故居建筑美学
孙中山故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遗址,不仅记录了孙中山先生的早期思想和革命事迹,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学价值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游客的关注。本文将从建筑元素、色彩光线运用及环境景观等方面,深入探讨这座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摘要
近代以来,孙中山故居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址,见证了孙中山早期生活和革命的风雨历程,其建筑美学备受瞩目。然而,由于人们对人物更感兴趣,忽视了对孙中山故居建筑的了解,故居的美学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陷入精神价值未凸显、公众对故居认知不足等困境,有效提升其保护与利用效率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孙中山故居的建筑美学,从建筑元素、色彩光线运用及环境景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
孙中山故居;华侨建筑;建筑美学
一、孙中山故居历史背景
孙中山故居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西南边缘,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建于1892年,当时孙中山26岁,即将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在海外发家致富,寄回一笔钱委托孙中山设计并主持建造新居。
孙中山并未复制粘贴村中传统大屋的建筑形式,而是独辟蹊径,在村中建造了一座外洋内中、在大片灰色民居中十分显眼的房子。他用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表达了自身的主观意识、愿望、想象、情感。故居设计协调“人—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打破村中民居西向的普遍选择,关注森林的自然景观,关注通风透气的居住需求,最大限度地考虑生态美学,以超越时代和旧俗的姿态设计居家的环境与空间。故居设计用色鲜艳,不落前人窠臼,打破村人普遍采用灰色青水墙的惯例,关注色彩与造型对心灵场域的影响。房屋正立面以赭红色为主,屋顶山花采用金黄色,双层骑廊在红色底面上勾勒出轻盈飘逸的白线;栏杆用绿色的宝瓶状图案一字排开,为正立面带来点缀。
孙中山故居的建造综合考虑物理学、卫生学、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因素,从地面承重能力、光线引接、空气流通、房间间隔和客厅陈设等出发,将科学精神发挥到极致,挖掘潜藏的生活美学所承载的愉悦因子。孙中山故居功能齐备,窗多门多,通道回环连通,设计合理,兼顾家庭各种需要,已具有现代住宅设计的特征,不仅展示了他生活的实景,还体现了孙中山革新求变、务实求真的思想和对家乡深厚的情感[1]。
二、建筑风格概述
孙中山故居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体现了岭南传统建筑基调上华侨建筑的典型特点。整座建筑以青砖为墙,正立面施以赭红色颜料,勾勒白线,简洁而庄重,在一众灰色建筑群中脱颖而出,营造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效果。硬山顶的屋顶设计,采用当地流行的样式,展现出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风貌。门窗设计上,既有中式传统的玻璃窗,也融入了西式的拱形门元素,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建筑布局注重对称和空间的合理分隔,正厅为中心,两侧配以对称的厢房,前庭后院有敞阔的活动空间,形成内外通透、层次分明的结构。这种风格既满足了实用功能,又富有美学价值,展示了岭南华侨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2]。
三、结构与布局分析
孙中山故居在结构与布局上体现了创新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建筑坐东向西,周围环山面海,打破了传统的风水格局。这样的布局不仅使得前院宽敞,视野开阔,还避免了与邻居房屋的布局冲突,同时面向树林形成了天然的公园景致。
孙中山故居为二层小楼。正厅贯通两层,高阔庄重,待客或举行仪式皆可造就礼数庄严的氛围。正厅置放酸枝木几案和太师椅,太师椅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端正庄严,营造了一种严谨秩序之美。
正厅左右两侧各一厢房。左厢房分隔提供了生活起居之便。木雕屏风将起居室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会客小厅,置放茶桌茶椅,空间宽敞,还可作其他用途,后半部分则是置放床铺,隐蔽于屏风后,空间狭小,仅供睡眠之用。生活起居重心清晰,正应孙中山谈及“房间如何间隔”关涉社会心理学一说,体现了他对房屋结构布局考量精到。右厢房亦置放茶几茶椅,作便坐交谈与躺卧休息之用。楼上则为书房与客房,皆有屏风隔断为起居营造清幽隔世之所。
故居内部设计强调通风和采光,拥有大小门22个、窗户和天窗共26个,通道回环连通,过道和楼梯分别多达4条和2条。二楼两条廊道并行仅一墙之隔。外廊道拱门装饰,接纳阳光雨露,观赏四时美景;在风雨大作之时可自内廊道安然通过,还可以站立于内廊道之上与客厅之人沟通信息,高效节时,免下楼之费。这些设计元素确保了房屋内部空气流通良好,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保持凉爽舒适。南北贯通的窗户弥补了东西向房屋通风不足的缺陷,骑廊则有效阻挡了阳光直射。这种注重细节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体现了孙中山革新求变的精神和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整栋建筑在结构与布局上都体现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居住环境舒适且功能齐备,充分反映了孙中山的智慧与才华[3]。
四、建筑元素美学赏析
(一)造型与比例
1.外立面骑廊的设计风格
孙中山故居的外立面具有西式柱廊式风格,上下两层骑廊,每层均有七个连拱,追求纵向的高耸,不似传统建筑匍匐于地,讲究稳重而低调。孙中山故居按力学结构通过拱门设计向上伸展,外向张扬,体现出对高度的追求,这既是象征人挣脱束缚像树枝一样向天空扩展,又是建筑设计师解除压制,与天空对话的巧思,呈现的是对未知的探索,而不是紧靠大地的惊慌。
阿尔伯蒂在《论建筑》中写道:“美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各个局部的呼应与协调。”孙中山故居的骑廊连拱设计和连续宝瓶形栏杆呈现出序列组合与节奏重复,是一种对称且均衡的美,上下拱门还是一种横轴对称美。这是一种很高程度的模数化,组群序列,保证建筑形式的各部分和谐有致。孙中山在设计住宅时用一种逻辑秩序的理性,创造出一种纯净的理性美。这体现了孙中山设计的建筑中逻辑思想的外化。
2.中西合璧的独特美学
孙中山故居在造型与比例上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独特美学。大门的设计较为宽敞,院门上方的门楣则采用了西式的拱形设计,用灰泥塑造精美的花纹,使整个门面显得更加优雅别致。其既有岭南传统民居的稳重感,又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大气与庄重。神龛的设计以人类自身之所需、自然之所存、人力之所及,赋予设计品以社会文化功能,创造出人性与物性和谐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完美结合的古典设计的原则与古典美学风范。综上所述,孙中山故居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之美,又结合了西方建筑的简洁与实用。
(二)装饰与象征
1.木雕的文化内涵
岭南木雕则多用于神龛、檐板、床檐和屏风等,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示了传统木匠的高超技艺。在故居中,木雕得到广泛运用,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意涵。木雕中的莲花象征纯洁与高尚,牡丹则代表富贵与繁荣,寓意家庭的美满和社会的安定。这些装饰元素通过具象化的雕刻和图案传达了故居主人的美好愿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建筑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赏心悦目,更在精神上引发共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灰塑的装饰意义
灰塑作为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的装饰手法,不仅具有装饰美感,还寓意吉祥如意、福禄寿喜,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孙中山故居灰塑中的鹰代表力量,圆代表日月长明,几何图案呈现一种和谐美感。这些装饰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传递了孙中山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精神。
五、色彩与光线运用
孙中山故居色彩与光线运用独具匠心,展示了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故居设计用色鲜艳,不落前人窠臼,摆脱村人普遍采用灰色青水墙的惯例,关注色彩与造型对心灵场域的影响。骑廊红底白线,门饰和屋顶饰以金色灰塑图案,栏杆上6个绿色宝瓶一字排开。整个外立面以红色为主旋律,白色、金色、绿色加以点缀,和谐大气。
在光线的运用上,故居设计了大量的窗户,充分利用自然光,使得室内明亮通透。白天,阳光通过窗户洒入屋内,增强了空间的开阔感和通风效果,体现了西方建筑注重光线和空间感的特点。夜晚,室内灯光以柔和的暖黄色为主,营造出温馨宜人的氛围,与白天的自然光形成互补。这样巧妙的光线设计,不仅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还凸显了故居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六、结论
孙中山故居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其建筑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故居的保护,提升其展示和解说水平,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研究者的深入探讨。通过此次研究,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传承孙中山先生的精神遗产,同时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历史、体验文化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曹伟,胡紫玥.伟人故居人文荟萃山环水抱革命红村—岭南地区红色革命文化代表村落翠亨村[J].中外建筑,2023(7):42-46.
[2]许勇铁.以建筑为笔墨续写中华情怀与乡愁—王大闳与台北孙中山纪念馆[J].政协天地,2024(5):56-57.
[3]王园园,程桂圆,李冰月,等.豫东地区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美学解析—以商丘古城传统民居为例[J].福建建材,2023(7):45-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