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受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什么样子?|汤勇:教育的觉醒|智多星:教育的真谛
何捷:“受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什么样子?|汤勇:教育的觉醒|智多星:教育的真谛
“受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什么样子?
“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洞察了人性之后,做出了这样的总结。“被赞美”“被尊重”,是人内心的根本企图与倾向。在教师群体中,成为“受学生喜欢的教师”也是热度不减的研讨话题。
教育家维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表述:“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从以上表述中可以提取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1:交往。优秀教师应该善于与人平等交往,且乐于与学生打交道,并在交往中展露出平易近人的状态。做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不仅是交往这样简单,还要考察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言行举止是否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关键词2: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回归到“人”的层面就能认识到教师要获得学生的喜欢,核心的要点就是让学生感觉“自己能被老师理解”,更进一步可以是“老师愿意主动去理解学生”。理解的双方都觉得彼此是能够交流、交心,可以继续深交的朋友。这是“喜欢”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3:融入。更准确地说,这是“被喜欢”后的结果。学生接受并喜欢教师,教师就融入了学生的群体。当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时,教师能更加从容自在地与之交往,更理解学生,这份“喜爱”也能不断升温。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出了准确的标准,具体说有四个方面:第一,热爱学生,感到跟学生交往是一种乐趣;第二,精通所教科目,并热爱这门学科;第三,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第四,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教育家心中好老师的模板是清晰可见的。
教师维度
作为教师,又会如何看待?这需要倾听教师的心声,不能以外界的言说取而代之。笔者围绕此话题做了随机采访,得到了来自教师一方最为鲜活、真实的答案。
河南洛阳丁老师:学生喜欢的教师首先是能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的教师,这种理解和欣赏不局限于学习上;其次是能够上好课的教师,这里的上好课是指学生不觉得这门课枯燥,对这门课感兴趣。
江西南昌陈老师:首先是公平公正,不管对待什么样的学生,都要公平,而不是“双标”。其次是保持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最后是综合的专业素养。一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应该是幽默风趣、博览群书、知识融会贯通的复合型教师。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双眼、一棵棵成长中的小树,当遇到一位熠熠生辉的教师,怎么会不喜欢呢?
福建福州陈老师:学生害怕的不是严格的教师,学生是害怕只有严格、没有方法的教师。学生喜欢有魅力的教师,而这样的魅力不是泛泛而谈,是有思路、有方法、有爱心、有耐心,是能针对学生不理解和错误的地方给出细致且有方法的指导,并能给出恰当的、有明确方向的鼓励性指导。
湖南岳阳李老师:学生喜欢的教师,首先应该是温和宽厚的。不管教师的出发点有多好,严厉是学生难以接受的。所以,这二者之间需要调和,需要把握一个“度”。其次,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你喜欢他,他才会喜欢你。即便是对调皮的、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只要教师给予一点真诚的鼓励,他会备感温暖。另外,还要有一颗童心。忘记自己的年龄,真心地对学生所说所做的表现出喜欢,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爱。
广东广州黄老师:学生喜欢“活教材”型的教师。就是能够很好地基于教材,又能在生活中处处汲取素材,提供给学生。学生还喜欢“有创意”的教师。就是尊重学生的想法,设置创意的课堂,如活用教材插图,写创意百字小片段,等等。
综合以上教师的留言,可以提炼出三个特性。
第一,务实性。“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被学生喜爱,教师必须提升专业素养,且要落实在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关注与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
第二,自律性。教师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能从道德层面理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与为人的共性,可以在提升道德水平的层面上实现和谐统一。
第三,灵动性。要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就要像个孩子,拥有童心,感受童真。和学生在一起的终极追求是“成为孩子”,返璞归真,融入儿童世界时,欢喜也就随之生发。
学生维度
笔者委托一线教师面向学生进行调查,得到的回复大同小异。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脾气好;第二,上课有趣;第三,能和“我们”一起玩。这是来自学生最朴素、纯真、直接的表达,并且与教育家和教师的认知高度匹配。
例如,脾气好是学生喜爱教师的前提。脾气好自然带来交往中的安全感,脾气好也影响着师生关系维持的时间长短。又如,上课有趣是学生喜爱教师的关键原因。因为“上你的课,所以喜欢你”,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教师得到学生的喜欢,是因为其具有的专业精神,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真正起到作用,成为学生的“贵人”。
结语
纵观三个维度,合并“同类项”,可以获得“受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共同之处。总结为三个要义。
要义一:发自内心的“有情有爱”。要“被喜欢”,首先要“表达喜欢”。付出真情实感,真正去关爱学生,才有资格享受来自学生的爱。这点在教育家维度中得到强提醒。
要义二:源自专业的“有法有料”。学生喜爱教师,必对其执教的学科有所沉迷。教师的教学有料,指导有法,可以让自己被学生的喜爱有别于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因此,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与专业素养,是教师保持长期被学生喜爱的动力源。
要义三:归于本性的“有德有义”。所谓的“德”,指教师自身的修养;所谓的“义”,指与他人交往中的准则,这二者是被爱的稳定气质,是与时间同行的长期修为。只有将其化为做人的本性一同去研修,才能发现“受学生喜欢”的真谛,得到学生长远的喜爱。
教育的觉醒
教育是人学,是人的事业,教育的重要属性是发展人,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把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教人做“人”,让人成“人”。
《淮南子》中有一句话“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便说的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做一个人,而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专业知识。
教人做“人”、让人成“人”的教育就不能只盯着分数,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唯分数是从。
教人做“人”、让人成“人”的教育就不能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班级弄成应试车间,把每个孩子当成一个个待加工的零部件,待锻造的毛坯机器。
教人做“人”、让人成“人”的教育就不能太功利,太势利,太看待结果,太注重竞争,也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种升学的扶手,一种逐利的工具,一种权钱的附属品。
教人做“人”、让人成“人”的教育就不能只图眼前,只为了眼下的考试,而应该放眼长远,着眼未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教人做“人”、让人成“人”的教育就不能把孩子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灌输生硬的知识点,而应该以生命对生命的敬畏,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情感与情感的链接,思想与思想的交锋,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此爱与彼爱的温润,去激励,去点燃,去唤醒。
教人做“人”、让人成“人”的教育就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体现人文,关切人性,尊重人权,倡导人道,塑造人格。
教人做“人”、让人成“人”的教育就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回归教育的本义,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到人之为人的教育逻辑,以学校的应有规律去办学,以教育的内在规律去施教,以人的成长规律去育人。
把教师放在第一位
我们经常说,坚持“学生第一”,但我以为,我们只有坚持“教师第一”,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注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注重培养教师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才能怀揣教育理想,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把教书育人作为天职,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而真正坚持“学生第一”。
我们常常说,要让孩子成人,但我以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切,坚持人性关照,具有教师视角与立场,让教师在被信任、被尊重、被赏识、被关爱中认知自己,找到自己,活出自己,成为“人师”,教师才会用自己的“成人”,努力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我们时常说,要让孩子幸福,但我以为,只有教师真正享受到了职业的尊严,感受到了职业的幸福,过上了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才会尽心尽力,全心以赴,全身心投入,以真做教育,做真教育,把教育做真,让孩子拥有快乐与幸福。
我们还往往说,要让孩子走向未来,但我以为,教师只要有未来意识,未来思维,未来眼光,未来智慧,未来境界,未来使命,既关注已知,又关注未知,既关切已然,又关切未然,既立足当下,又放眼未来,坚持每天都是新的,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架构教育,为未来而做面向未来的教育,不因循守旧,不按部就班,不人云亦云,不用昨天那张旧船票去登昨天那艘破船,去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才能有信心、有勇气引领孩子走向未来。
教育的劣币驱逐良币
以分为王的时代,在极端浮躁与功利的教育价值的导向下,很多的人打着教育的旗号,以对孩子好的名义,以对事业负责的招牌,以身心控制为手段,以反复考练,重复训练为法宝,以分数获得和升学率提升为目的,扎扎实实搞应试,认认真真拼分数。
尽管让教育在反教育、反人性的路上走得很远,但是却成为了一种自我标榜的本钱,一种被广为推崇的典范,一种聚光灯下的骄傲。
有些人偶尔也会“醒过来”,发现了自己这样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孩子这样被当成应试工具,尽管可以得高分,可能上名校,却人格被严重分裂,身心出现严重缺陷,他们成为了这种教育的最大受害者,本想做出些许改变,但看看周围的人大都走在了教育的对立面,而且还那么“执着”“坚守”“虔诚”,也就心安理得地随波逐流了。
但总还有一些教师,出于责任与良知,担当与使命,不想就这样昏昏沉沉,苟且于当下,迎合于现实,还是想着眼教育未来,听从内心声音,做点遵循规律,回归常识,体现本真,富有温度的教育,也算是对天地良心有一个交待。
然而看看身边的人,通过拼时间、拼身体、拼生命而拼出的分数,来得快,见效快,这些老师为此戴红花,得表扬,受奖励,晋职称,获提拔。
素质教育、有温度的教育虽然分数最终不会缺席,但却有可能来得慢,会迟到,这些老师有可能熬不住、等不起呀,于是无可奈何,便心甘情愿,浩浩荡荡加入应试大军了。
教育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残酷现实,也就无法回避了。
素质教育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也就在所难免了。
应试教育为什么大行其道,轰轰烈烈,甚至愈演愈烈,更就不必解释了!
教育是什么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是开启思维的导图;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点燃思想的火花;不仅仅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未知的世界;不仅仅是画地为牢,把孩子限制在狭窄的空间里,而是让孩子自由驰骋,放飞自我,放飞心灵,放飞梦想。
教育也不仅仅是让孩子一味成才,而是要让孩子真正成人;也不仅仅是把成人的想法和愿望一股脑儿压在孩子瘦弱的肩上,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让孩子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他那样的人;也不仅仅是让孩子拥有一纸分数,而是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心、有孝心、知感恩、懂得失、明进退的人;也不仅仅是培养出能做题、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培养出有鲜明之个性,独立之精神,高尚之人格,深刻之思考,丰富之内心,优雅之生活的人。
教育更不仅仅是应对九年、十二年后那两天考试,而是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为他们终身幸福奠基;更不仅仅是为孩子们谋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手段和技能,而是给他们指明一条通向内心深处的道路,让他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家园;更不仅仅是给孩子们人生一块敲门砖,而是赋予他们以自信、勇毅与力量,让他们哪怕在逆境中都能满怀憧憬,在风雨中都能坚定前行,在人生的低洼处都能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光芒。
教育的真谛
作为教育专家,我深知教育的真谛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或技能,它更是一种全面的、深远的、影响人一生的过程。教育的真谛,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潜能,培养兴趣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各自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教育应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和探索,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之努力。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塑造品格,培养情感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塑造和情感的培养。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韧不拔,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三、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学生未来成功所必备的。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挑战,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这些能力和素质。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四、关注个体,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支持。同时,教育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健康指导。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的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潜能、培养兴趣、塑造品格、培养情感、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以及关注个体、实现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能够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能力、有情感的人,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