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泉教授在哈佛分享磨玻璃结节最新研究成果
陈海泉教授在哈佛分享磨玻璃结节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最近在哈佛大学分享了关于磨玻璃结节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项发表在《胸部肿瘤学杂志》(影响因子20.4)上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肿瘤部位、磨玻璃成分及术中冰冻病理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为磨玻璃结节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磨玻璃结节(GGO,Ground Glass Opacity)是肺部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发现,表现为CT扫描上的模糊、半透明影,类似磨砂玻璃。其成因多样,可能为良性或恶性病变。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磨玻璃结节被发现,如何准确评估和处理这些结节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陈海泉教授团队的研究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发表的第一篇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团队通过系列回顾性研究,总结出6条淋巴结转移规律,并据此提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
- 影像表现为实性成分比例(CTR)≤0.5的磨玻璃成分为主型肺癌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无需行纵隔淋巴结清扫;
- 术中冰冻诊断为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贴壁亚型肺腺癌的患者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无需行纵隔淋巴结清扫;
- 肿瘤位于肺上叶尖段的患者无需行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 肿瘤位于肺上叶,且肺门淋巴结阴性,无脏层胸膜侵犯,无需行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 肿瘤位于左下肺背段,且肺门淋巴结阴性,无需行4L组淋巴结清扫;
- 肿瘤位于左下肺基底段,且肺门淋巴结阴性,无需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
为验证这6条临床标准,陈海泉教授牵头联合国内多家中心开展了本项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该研究最终入组720例临床T1N0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叶/肺段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主要终点为上述6条预测标准的准确性。最终结果表明,上述6条判断淋巴结阴性状态的标准均达到100%的准确率。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系列回顾性研究中发现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更是推出了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杂志同期配发韩国三星医学中心Hong Kwan Kim教授的社论称该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是“精准医学时代的精准手术”,随后邀请陈海泉教授团队发表综述文章《A Shift in Paradigm: Selective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Minimizing Oversurgery in Early-Stage Lung Cancer》,呼吁改变传统观念,通过更精准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方式减少手术创伤。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研究成果被2023年AATS《Management of subsolid lung nodules》指南引用。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部分肺癌患者接受选择性的“少清”或“不清”淋巴结的手术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在确保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手术创伤,意味着“微创3.0”治疗理念取得了又一项临床实践进步。
陈海泉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磨玻璃结节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精准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这一成果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