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术的风险与注意事项: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的全方位指南
膝关节置换术的风险与注意事项: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的全方位指南
膝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严重关节病变的终极手段,适用于退化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本文将详细介绍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适应症、术前准备、手术原理和风险、人工膝关节的材质选择、术后康复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问题解答。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适应症
人工关节是治疗关节病变的终极手段,如果以下疾病无法通过保守治疗如药物、康复等得到缓解,严重恶化时医生会建议患者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包含:
退化性关节炎
重度的关节退化、软骨磨损殆尽且疼痛影响日常行动时,经医生评估可施行人工膝关节置换。
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慢性的全身性关节炎症疾病,初期可以药物控制,但为了避免关节继续恶化造成严重变形,也可考虑尽早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常见于壮年族群,若股骨头已经严重坏死、塌陷,也得换人工膝关节。
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
为了避免长者日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骨折愈合不良的现象,也会建议换人工膝关节。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前准备
我们都期待人工膝关节能使用十儿年,甚至三十年,因此手术前要详细评估好风险和患者身心状况,准备好功课之后,才能让手术更顺利成功:
内在评估
考虑平均余命与生活品质:假设患者年龄70岁,不接受治疗可能还要承受疼痛和服用药物10-20年,期间还得多承受行动不便、生活品质越来越低,或因长期服用药物导致并发症。
严重程度:若骨质疏松加受伤导致严重骨折,不接受治疗则高机率引起并发症。
评估麻醉及手术压力:若患者心肺功能不足,麻醉风险太高,则不适合手术。
外在帮助
运动:术前运动有助于术后恢复,以肌力训练为主,上肢肌肉可帮助术后使用助行器,下肢肌肉可帮助维持肌力和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机率。
饮食与营养补充:富含维生素C和高蛋白成分食物可帮助伤口愈合,术前一天清淡饮食可减缓手术后因肠胃蠕动停滞所造成的便秘与呕吐。充足的水分+足够的纤维+补充铁质。
禁止抽烟、喝酒,以避免戒断症状与增加手术并发症、感染与血栓发生率,抽烟及饮酒也可能造成术后恢复缓慢。
注意药物使用,如抗凝血剂、抗炎剂,可能增加手术后出血,需询问医生。
居家安全
手术前准备好居家设备、动线,可减少患者意外跌倒机率,包含:
动线设计:移除家中障碍物如门槛、地板高低落差,加宽动线方便使用助行器。
座椅选择:要比膝盖高5-10公分,最好有扶手、靠背支撑,不要坐会下陷的软椅子如沙发。
浴室:湿滑容易跌倒,应加装止滑垫,或马桶旁安置扶手,洗澡时以坐着淋浴为主。
楼梯:应避免减少走楼梯,或视情况安装升降椅。
准备辅具
个人用:助行器、拐杖,需使用三个月。方便穿脱的鞋子、鞋拔等。
浴室用:加高马桶座、淋浴用椅子、安全扶手、手持式莲蓬头、洗澡海绵等。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原理、手术风险
置換人工关节在台湾是已經很成熟的手術,台湾每年约执行两万多例,极少见副作用或后遗症,可分为全膝置换及半膝置换。若患者年纪较轻、骨质状况佳、病变的部位少,可以做半膝手术,保留部分健康的关节和十字韧带,活动受限较少,但如果关节变形厉害、体重较重、骨质疏松严重就得选择全膝手术。
手术方式则分为人工与机械手臂辅助,一般手术仰赖医生技术与临床经验,机械手臂则能透过电脑辅助让开刀更精准,但需自费约40-50万元,不过两者的目的都是将受损的关节面磨掉后,装上人工膝关节即可,过程有点像装假牙套,但变成替骨头端套上金属面,中间再安裝垫片,并透过像白胶的骨水泥来黏合组装。
人工切除膝关节韧带、软骨 利用3D技术磨掉受损关节面
手術方式 中、後期退化性膝關節炎 早、中期退化性膝关节炎
適應症 傳统人工手術 機械手臂輔助
特點 最多人使用但高度倚賴醫生技術能把關節結構看最清楚,適合重症患者 精準開刀,保留關節健康部分幾乎無副作用設備門檻高且價格昂貴
復原期 6-8周 2-3周
傷口大小 10-15公分 8-10公分
費用 健保給付 自费40-50万
一般來說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成功率超過九成,危險性極低但還是有可能發生以下併發症:
血栓(Blood Clots):来自小腿的血栓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可透过抬高双腿、多做小腿运动、穿护腿袜来增加血液循环,或可透过药物稀释血液。
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手术部位有发红、疼痛、肿胀、分泌物、或患者出现发烧。
骨溶解(osteolysis reaction):人工膝关节零件的微小颗粒可能导致旁边的骨头溶解,发生病变。
关节松脱(Loosening)磨損(Wear)及破損(Breakage):由于人工关节材质改良,发生率已日益降低。
人工膝关节材质差异、医材选择
人工膝关节置换可以分成四个零件,若以汽车来比喻的话:
- 固定零件:如汽车轮框,不会磨损
大腿骨金属套:固定在大腿骨上。
小腿骨顶端金属板:固定在小腿骨上。
塑胶膝盖骨:取代髌骨,为膝关节的盖子。
- 介面零件:如汽车轮胎,是会磨损的零件
- 塑胶垫片:位于大腿骨和小腿骨间,取代半月软骨,作为膝关节活动的缓冲介面,垫片的设计、好坏,决定介面磨损状况跟速度。
据健保署统计,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案件中,若选用健保特材搭配自费医材,以自费品项以垫片占率最高,材质上会做到更耐磨、更抗菌:
医材 耐磨度 优点 缺点 适合对象 价格
塑胶垫片 佳 价格低能应付日常使用 可能因垫片磨损而发炎、关节松脱垫片碎片可能导致骨溶解 轻度使用者 健保给付
超耐磨垫片 耐用 可添加维生素E超低磨损率增加抗氧化稳定性有抗菌效果,即使磨损也不易感染 仍有垫片磨损可能价格较高 体型肥胖、活动量大、年纪较轻者 部分给付
目前健保给付之人工膝关节及其使用规范,可看健保署整理的表格,看自己有没有符合喔!
为追求更好的手术效果,市售许多特殊材质、特殊製作方法的人工膝关节,以达更耐用、更耐磨的效果,供民众自费选择:
氧化锆股骨:股骨顶端的盖子具超耐磨、抗刮损特性,能有效减少与塑胶垫片之间的磨损、松脱机会,提高人工膝关节使用年限,也能降低塑胶垫片因磨损产生的微小碎片,而造成术后骨溶解机率。需新台币约12-18万元。
女性专用股骨:根据女性骨骼设计,改善过去传统膝关节角度不足、厚度过大的问题,需新台币约8万元。
活动式衬垫组件:传统垫片无法跟着关节活动而移动,但活动式衬垫因符合人体工学的特殊设计,让垫片可自由滑动,减少股骨在垫片上滚动机会,能降低垫片磨损,费用约新台币6.8-8.3万元。
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术后复健与注意事項
手术后的人工膝关节复健,主要是强化膝关节周边的肌肉,以恢复力量并希望达到原先的活动度,直到病人可以正常活动为止。一般而言,会有护理人员与物理治疗师的帮助与指导,训练患者能以正确姿势上下床、使用助行器、走路、上下楼梯等。出院后则有几点注意事項:
持续弯曲、伸展膝盖,并积极做肌肉复健运动。
因傷口得保持乾燥,建议術後四週內以擦澡為主,再換淋浴,若包紮防水膠布有浸水、脫落需更換。
若有其他疾病就醫,必須告知醫師以正確開藥。
若有以下症狀,儘速回診:
傷口紅腫熱痛,且有異常分泌物。
腿腫脹疼痛,活動量受限。
新增膝蓋外傷,如跌倒、挫傷。
术后禁忌姿势
一般而言,适度的伸展、弯曲可帮助下肢肌力训练和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可以盘腿、跪、跳跃、翘脚,也不要在垫物品在膝窝下,避免膝盖过度弯曲。术后追踪手术后三个月需回诊,可以渐渐恢复室外/内活动;术后半年以上追蹤,想要有更剧烈的活动、运动,可与医师讨论评估。
图说:术后好好复健、保养,人工膝关节陪伴你长长久久。
常见问题:人工膝关节能用多久?
A:根据统计,正常使用下95%人工膝关节使用年限为15-20年,但好好保养、运动保持身材,使用时间可更长。
Q:手术后多久可以下床?
A:术后恢复良好即可下床,但若出现伤口疼痛、头晕,需告知护理人员,一般而言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病人需住院约5-7天,局部人工置換手术则是3-5天,需医生评估。
Q:为什么术后有异物感?
A:过去人工膝关节设计是欧美尺寸,没有男女、左右脚之分,但其实胫骨内外侧不一样大,也没有对称,传统手术却依然把零件装到人体里,导致有异物感。但近年透过大数据、客制化,已经能製作出符合病患骨頭形狀的人工膝關節零件,活動也會更自然。
Q:可以只换单边膝关节吗?
医生建议,若在双脚膝盖变形的状态下,只单换一边人工膝关节,可能会造成长短脚的状况,反而让生活更不方便,还是會鼓勵患者一起手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