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万“夹缝房”引热议,购买学区房需谨防四大风险
238万“夹缝房”引热议,购买学区房需谨防四大风险
近日,阿里拍卖平台上的一则新闻引发热议:浙江温州一套“夹”在两栋房之间、入户通道不到半米的“夹缝房”,从1314元起拍,最终以238万元成交。这套房子之所以能拍出如此高价,关键在于其“学区房”的身份——配套温州知名学校广场路小学和温州市实验中学。
这一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学区房市场的疯狂,同时也揭示了购买学区房时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了帮助家长们在选购学区房时避开陷阱,我们特别邀请陕西太柏律师事务所的杨如羽律师,为大家提供专业建议。
购买学区房前必做的功课
1. 学区政策调查
杨如羽律师强调,不同城市的学区划分标准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城市按照街道划分学区,而有的则根据学校的具体招生范围来确定。因此,在购买学区房之前,务必查清楼盘是否位于目标学区内。这一信息可以通过教育局网站查询,或者直接咨询学校及相关单位获得。
同时,购房者还需要了解学区房入学的年限和同一套房的名额标准。例如,有的学校规定小学6年内、中学3年内不能重复使用同一学位。如果这些信息没有提前了解清楚,可能会导致即使买了学区房也申请不到学位的情况。
2. 实地考察周边环境
“即使是学区房,居住的舒适性、小区的环境、物业服务等,也是要重点考虑的部分。”杨如羽律师提醒,购房者不能只关注学校的资源,还要了解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小区的整体氛围以及物业服务水平。毕竟,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都至关重要。
3. 全面了解学校教学质量
购房者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升学率等关键指标。这些指标是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学区房价值的关键因素。因此,购房者应该积极收集相关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购房决策。
4. 关注户口登记情况
如果购房者有迁移户口的需求,务必要求卖方提供户口登记情况,并在购买合同中增设相关条款。这样可以确保购房者在购买学区房后能够顺利迁移户口,享受学区房带来的便利。
学区房购买中的常见陷阱
1. 学区政策变动风险
学区房的划分有可能会微调,家长要去学校和教育部门核实,以免花了钱却申请不到学位。即使有合同也不一定能申请到学位。知名度越高的学校学位越紧张,各学校细则大不同,有的学校学位实行排名制,根据是否有户籍、是否有房、买房或租房时间等,将申请者划分为A、B、C、D几类,按照优先顺序录取,如果是非户籍又租房的,排在后面未必能被录取。
2. 户口学位占用问题
有的学校规定,如该房学位已占用,则该学位使用将受到一定限制,如小学在6年内不能使用,而中学在3年内不能使用。因此,会出现原业主已迁走、学位仍被占用的情况。业主要防范风险,如有孩子近几年需要入学,不要盲目与他人签订合同。
3. 虚假宣传与合同不符
房地产虚假广告是指虚构事实或隐瞒重要事实的方法发布的或含有国家禁止内容的广告,欺骗购房者。根据《房地产广告发布暂行规定》规定:广告应载明预售或销售许可证书号,应当清楚表示实际的销售价及其有效期,应以该房地产项目到达某一具体参照物的现有交通干道的实际距离表示,不得以所需时间来表示距离。房地产广告中涉及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及其他市政条件等,如在规划或者建设中,应当在广告中注明。房地产广告不得利用其他项目的形象、环境作为本项目的效果,不得含有**或投资回报的承诺,不得含有装饰内容。
避免虚假广告的陷阱,购房者应注意下列几点:
- 自己或委托亲友现场考察,核实其内容。
- 仔细观察与《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共同使用的设计图,与广告的内容相对比是否相符。若广告中称小区有200平方米的自选商场,购房者就从设计图上找,若有,才可能是真实的。
- 认真研究《商品房预售合同》的内容。在签订《房地产认购书》和支付定金前,可以要求提供空白预售合同书,以核实广告内容是否包含在内。
实用建议
在签订购房合同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所有口头承诺都写入合同。特别是关于学区、学位的相关承诺,一定要有明确的书面约定。
不要轻信开发商或中介的口头承诺,尤其是关于学区房的宣传。一定要亲自到学校和教育部门核实相关信息。
购买学区房时,要充分考虑家庭的经济实力,不要盲目跟风。学区房虽然稀缺,但价格也相对较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理性选择。
在购买学区房时,要特别注意房屋的产权问题。确保房屋产权清晰,避免因产权纠纷影响到孩子的入学。
购买学区房后,要密切关注学区政策的变化。一旦发现政策有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因政策变化影响到孩子的入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购买学区房确实存在诸多风险。但是,只要我们在购买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相关政策,实地考察,谨慎签约,还是可以避开这些陷阱的。希望各位家长在为孩子选购学区房时,能够擦亮眼睛,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