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遇冷,教育公平待解
学区房遇冷,教育公平待解
2024年,北京学区房市场迎来罕见的“寒冬”。据安居客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二手房均价降至49279元/平方米,环比降幅达1.5%。曾经动辄上千万的学区房,如今部分房源更是直降百万,甚至出现“买一送一”的情况。这一轮市场调整,不仅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变化,更折射出学区房背后复杂的教育公平问题。
学区房:教育与居住的双重博弈
学区房,顾名思义,就是与学校招生区域挂钩的房子。在北京,学区房的价格往往与所对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直接相关。以西城区为例,一套建于1984年的55平方米老房,仅因位于优质学区,就能卖出650万元的高价。而在海淀区,一套35平方米的开间学区房,更是报价高达620万元。
然而,这些天价学区房的居住条件往往令人堪忧。没有小区、没有电梯,有的房子甚至没有暖气,有的是半地下室,有的建于20世纪70、80年代,甚至是1950年。在北京西城区陶白学区,一套30余平方米的“袜子房”(房型像袜子),报价高达540万元。中介甚至建议,“先买一个上车盘,到时候,等小孩真的上学了,再到附近租一个”。
学区房热潮背后的教育焦虑
是什么让家长们不惜重金,甚至不惜牺牲居住品质,也要购买学区房?答案直指教育公平问题。
一份流传较广的网帖显示,从2013年起,京籍幼升小人数呈稳步上升趋势,并将在2023年到达顶峰,超过22万人。而2013年,京籍幼升小人数仅为7.3万。面对庞大的入学需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凸显。
“一些学校中考平均分数相差30分,甚至50分。”看到这里,孙静有些害怕,“如果不换学区房,大概率与优质高中无缘。”这份资料显示,海淀、西城、东城考生“有更大概率上优质高中”。
在一些人看来,学区房可以用来上学,是桩“不亏的买卖”。目前,住在西城月坛的贺惠,孩子正在上一年级。两年前,在小孩4岁的时候,她花了500万元买了一居“占坑”学区房。“退一万步说,等小孩完成学业,我再把学区房卖掉,一定不亏”。目前,同户型已经价值750万元。
政策调控下的学区房市场
面对学区房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控。2024年,北京多个区实施“多校划片”政策,即一个片区对应多所学校,不再保证单一学校入学,而是通过电脑派位方式安排入学。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遏制学区房炒作,让入学更加公平。
以东城区为例,规定入学登记的实际居住房屋不动产权证书在2018年6月30日后取得的家庭,自2019年起适龄儿童将通过电脑派位在区内多校划片安排入学。海淀区则对多校划片实施条件规定严格,2025年京籍无房非户籍区租房入学需备案满3年等。
学区房现象的深层思考
学区房问题,本质上是教育公平问题。它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衡分布,也折射出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正如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斌所说,“购买学区房通常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投资,只有在充分考量下,家长们才会作出决策。”他认为,“家长们对于购买学区房抱有足够的理性。从数据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家长们的购买行为是对不同学校教育质量差异最为直接和客观的折射。”
然而,学区房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它加剧了教育不公平,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它推高了房价,增加了家庭负担;它还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因为很多学区房的居住条件并不理想,仅仅是为了获取入学资格。
结语:理性看待学区房
学区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对于家长来说,需要理性看待学区房,不要盲目跟风。选择学区房,不仅要考虑学校的教学质量,还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房子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重要。与其花费巨资购买学区房,不如多花些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长,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