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盔帽:一顶帽子的匠心传承
秦腔盔帽:一顶帽子的匠心传承
在西安市都城隍庙的一条窄巷里,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简陋工作室里,韩小利正专注地在一张老旧的小矮桌上制作秦腔盔帽。这间工作室见证了无数精美盔帽的诞生,也承载着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秦腔盔帽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每顶帽子的制作周期从两三天到七八天不等。韩小利摊开一桌子的老式花样零件,向记者演示复杂的制作环节。其中不少老纹样都是清代中期的样稿图案,一直反复刻印到今天也从未走样过。
40多年来,韩小利按照父亲传授的技巧画图、雕板,先将皮纸、麻纸打成的浆糊,连糊六层,制成纸板,然后在纸板上雕出想要的图样,俗称“刻活”,图样包括龙凤、蝙蝠、花鸟,还有缠枝纹、云纹、龙纹等等,图样描画到位,就开始在六层厚的纸板上刻制成镂空形状,这既考验刀功更考验绘画功力。若非技艺炉火纯青,刻出的图样线条就不流畅没力度,龙凤缺气势、花鸟少灵气。
纹样零件做好了,还要加一层铁纱,俗称加纱。不仅仅能将花样零件们拼合起来,而且铁纱半透,网格细密,影影绰绰中透出一种刺绣效果。纸板零件连接完毕之后开始用烙铁进行烫壳,经过这一步,就彻底将平面的纸板塑造成三维立体的帽子。这项工序没有任何模具,靠的全是制作者多年的经验和技巧。帽壳烫好能够立得住,在边缘卡上包一层油纸的铁丝固定结实,紧接着将整块丝绸均匀地绷在壳上,进入最复杂的淋粉环节。韩小利通常将皮胶熬化,用笼布挤压过滤后加入晒干的熟土快速搅拌,装入淋粉包内通过梢子堆塑在帽子上,再用一双巧手塑造成立体花纹。有些王侯将相的帽子,还需贴上金、银箔令帽子看上去金碧辉煌。盔帽最高难度的传统工艺为点翠——选择翠鸟后颈羽毛中最妍丽的钴蓝色,有层次有技巧的裁制成细密花纹,并置于盔帽纹样内,这对于手艺人的手法要求极为精准。如今,翠鸟受国家保护,这项传承数百年的工艺改用绸缎来替代。根据人物身份不同,有些凤冠需要大量点缀玻璃珍珠,有些凤冠需要点缀制作好的绒球、珠花。珍珠可以买现成的,而绒球却极费工夫,需要提前用真丝制作。
秦腔盔帽不仅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道具,更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哲学。它融合了美术、雕塑、篆刻、造型、设计等多元艺术形式,每顶盔帽的设计与构造都体现了匠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现代戏曲演出中,秦腔盔帽被广泛应用,并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在《巾帼英妆》等原创节目中,将戏曲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
韩小利作为秦腔盔帽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不仅继承了家族近两百年的制作技艺,还培养了下一代传承人。他坚持“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确保每件作品的精良品质。在韩小利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顶他父亲在一百年前制作的从未佩戴过的盔帽,八角结构坚固如昔,面上一层鲜妍钴蓝色的“剪翠”褪去只留些斑驳痕迹,零星色泽如克孜尔千佛洞古龟兹国画师笔下的壁画,除了颜色略有褪去,其余部分根本看不出这是一盏足有百年历史的盔帽。
这顶帽子上的暗纹花样线条比现代盔帽复杂多样,连接处的网眼细微到甚至仅有一毫米,由此可见百年前制作工艺何等精湛超群。韩小利感慨道:“这顶帽子如今拿出来再用,起码还能用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