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始建,沈阳锡伯族家庙列入国保单位
康熙年间始建,沈阳锡伯族家庙列入国保单位
锡伯族家庙,又称“太平寺”,是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的一座重要历史建筑,也是中国锡伯族唯一的“家庙”。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古刹,历经多次重修扩建,不仅见证了锡伯族的历史变迁,更成为连接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历史沿革
锡伯族家庙的创建可追溯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当时众锡伯人筹银六十两,购房五间,建立了最初的太平寺。此后,经过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各朝的多次重修扩建,寺庙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完整的寺院格局。
锡伯族家庙(太平寺)
建筑格局
锡伯族家庙占地面积达12406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分为前后两进院落。院落之间由一道1.5米高的花墙相隔,花墙上设有两座月亮门,既保持了院落的独立性,又便于通行。围墙高2米,厚0.4米,周长250余米,院内共有殿房35间。
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以及东西配殿等。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宗喀巴佛、五护法神、四大天王等神像。其中,中殿为硬山前廊式,灰瓦顶,柱为朱红地仗。前殿、中殿和大殿都位于一条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学。
锡伯族家庙建筑布局
文物遗存
锡伯族家庙保存有两块珍贵的石碑,分别立于正殿前东西两边。东边石碑刻有汉文,西边石碑刻有满文,内容相同,记载了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区域、迁徙情况及太平寺的创建经过。石碑立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碑首有“万世永传”字样,是研究锡伯族历史的重要文物。
此外,还保存有一方刻有“锡伯族家庙”字样的木匾,长2.7米,宽0.9厘米,厚0.4米,现存于沈阳故宫。这些文物不仅是锡伯族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实物例证。
锡伯族家庙石碑
历史文化价值
锡伯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能骑善射著称。每年四月十八日的“西迁节”是锡伯族的重要节日,全族会聚在一起庆祝,体现了浓厚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承。
保护措施
锡伯族家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5年3月,被沈阳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保护措施为这座珍贵的历史建筑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其得以延续至今。
锡伯族家庙保护标志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锡伯族家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178巷2号。
交通信息
游客可乘坐沈阳公交220路、280路、281路,在市人大站下车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