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梯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之路
龙脊梯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之路
龙脊梯田,这片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的壮丽景观,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更以其创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千年梯田的新生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始建于秦朝,完工于明朝,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这片梯田依山势而建,从海拔300米到1200米,层层叠叠,宛如天梯直上云端。据统计,梯田中最大的田块面积不超过一亩,最小的田块只能插3株禾苗,形成了“青蛙一跳三块田”和“一床蓑衣盖过田”的独特景观。
然而,这片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梯田,也曾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近年来,当地政府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生态保护:立法保障与科学治理
为保护这片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龙胜县出台了《龙脊梯田保护条例》,实行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龙脊梯田资源。同时,开展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梯田经营权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
在具体保护措施方面,龙胜县针对梯田塌方、灌溉水源匮乏等问题,实施了多项工程:
- 土地整治:累计实施14个土地整治项目,修复崩塌梯田523块,总面积达278.7亩。
- 水资源保护:投入2904万元实施农村水源地保护和山洪沟整治项目,建成2座日处理量达500吨的污水处理站。
-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布设田间道路11条,总长7569米,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
通过这些措施,龙胜县有效改善了梯田的生态环境,提升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2023年,全县地表水质量达标率为100%,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42.0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24万吨。
旅游开发:创新模式带动乡村振兴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龙胜县积极探索旅游开发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文旅兴农”策略: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依托龙脊梯田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出“长发节”“晒衣节”“跳香节”等民俗旅游品牌,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得旅游收益。
“一田生五金”模式:通过梯田维护、梯田流转、梯田入股、农户务工、梯田旅游产业开发等方式,实现农民增收。具体包括:
- 维护梯田得奖金:出台梯田耕种维护奖励机制,按梯田维护、灌溉亮化、稻谷推迟收割等标准进行补助。
- 流转梯田得租金:鼓励群众与企业签订梯田流转协议,获取租金收益。截至2023年底,全县农户已流转土地17.9万亩,户均每年获得梯田流转租金收益4500元。
- 入股梯田享股金:农户以梯田入股获取分红。截至2023年底,全县已吸收10个乡镇62个村的3263户农户入股旅游公司,获得年均分红1000多万元。
- 农户务工得薪金:成立劳务合作社,与梯田承包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截至2023年底,龙脊景区从事旅游行业的村民有2900多人。
- 开发梯田旅游挣现金:开发“哈密瓜趣味园”“草莓亲子采摘园”等30多个梯田旅游项目,带动2000多户农户增收。
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通过上述措施,龙脊梯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据统计:
- 2023年,龙胜县共接待游客1011.13万人次,同比增长67.27%;实现旅游总消费125.88亿元,同比增长66.35%。
- 大寨村202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7.51万人次,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约690万元。
- “一田生五金”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获得旅游收益,实现了户均增收1万多元。
未来展望
尽管龙脊梯田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活污水增多问题、农田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等。未来,龙胜县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龙脊梯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龙脊梯田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完全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