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挑战下,中国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挑战下,中国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高庆波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深入剖析了养老金制度的变革。他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是推动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而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则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措施。高庆波指出,通过融合古典和现代理念,可以更好地实现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协同发展。这一观点引发了业界广泛讨论,也为未来养老金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
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占总人口的15.4%。按国际有关标准,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老金支出压力增大: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而缴费人数相对减少,导致养老金支出压力持续增大。
养老服务体系供需失衡: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但供给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更为突出。
医疗保障负担加重: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保障支出将持续增长,给医保基金带来较大压力。
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措施
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协商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为每个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基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投资运营,投资运营收益并入企业年金基金。
个人养老金制度则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养老金采取个人账户模式,由个人缴费,实行完全积累,市场化运营,并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税收优惠政策同步扩大至全国,每年缴费上限额度仍为12000元。
融合古典与现代理念:推动养老金制度改革
高庆波研究员指出,企业年金制度的设计理念需要融合古典和行为经济学的理念。古典理念强调税收优惠政策的核心作用,而行为经济学则关注参与各方的决策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融合这两种理念,可以更好地设计企业年金制度,提高其覆盖率和参与率。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在保持税收优惠力度的同时,简化申请和享受流程,提高政策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引入自动加入机制:借鉴美国401(k)计划的经验,实施自动加入机制,即默认所有符合条件的员工都加入企业年金计划,但允许员工选择退出。这种机制可以显著提高参与率。
加强金融知识教育:通过各种渠道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公众对养老金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参加人的投资风险偏好和年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
未来展望:构建更加完善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这一体系包括: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挥保基本、兜底线的功能。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采取个人账户方式管理,实行完全积累。
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具体包括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这三大支柱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推动其协调发展。同时,还将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此外,我国还将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产业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养老产业发展空间。通过这些措施,我国将逐步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