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健康必读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健康必读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养生、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智慧。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意思是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内心没有杂念,人体内的真气就会顺畅运行,使精神饱满,促进身体健康,疾病就难以发生。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很难做到物质的从简,欲望的降低。人们之间往往会因为互相攀比而更加强烈的渴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和追求。看别人住大房子、大别墅,开豪车,而自己却没有,心里难免不平衡,产生失落感,甚至会郁闷、烦躁,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疾病也会随之而至。
假若能够以淡泊心来面对,内心就没有了那般强烈的欲望和杂念,内心也会更加轻松和敞亮,使身心平和,精神爽朗,身体自然会更加健康。心静平和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靠日积月累,逐步修养而成的。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意思是饮食要合理,有节制,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避免过度劳累对身体的损害。
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规律饮食和作息,注重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引起身体的不适,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身心压力都很大,更应该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注重养生,保持身心的平衡和精神的愉悦,促进身心的健康和发展。
逆其根则伐其本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意思是违背生命和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就会破坏人的生命之本和真元,即人的生命活力和健康状态。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根本原则,就会损害人的生命根本,破坏人的健康和生命力。不管日常生活和工作多么繁忙,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季节的变化,适时调节饮食和休息,顺应自然,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反之,如果逆着自然规律行事,就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意思是春夏两季是阳气生发和旺盛的时期,通过适当的调养来养护人体的阳气。秋冬两季是阴气收敛和收藏的时期,通过适当的调养来养护人体的阴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它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春夏季节,阳气旺盛,万物生长,人体也应顺应这一特点来补充阳气。要通过适当的锻炼、合理饮食和保持积极心态来促进阳气的升发和流通。例如,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帮助身体吸收自然界的阳气。同时,饮食上应避免过度寒凉,以免损伤脾胃,影响阳气的升发。此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怒气伤肝,也是春夏养阳的重要方面。
秋冬季节则相反,阴气渐长,万物收藏,人体也应注重养阴。这包括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及适当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等,以滋养身体阴液。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要求我们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习惯,以达到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意思是过度的喜悦会损伤心气,恐惧可以抑制过度的喜悦;愤怒会损伤肝脏,悲伤可以抑制愤怒。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与五种情绪相对应,即心对应喜,肝对应怒,脾对应思,肺对应忧,肾对应恐。每种情绪的过度表现都可能导致相应脏器的功能失调。例如,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表现为心悸、失眠等症状;而过度的愤怒则会导致肝气上逆,可能出现头晕、目赤等肝火上炎的症状。
中医通过情志生克的理论来调节情绪,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总之,情绪对身体健康与否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适度控制情绪,保持心态的宁静与平和,才能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形体衰弱的,应该温阳补气;精气不足的,应该以味道浓厚的食物补之。
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差异,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通过补气和补精,可以帮助病人恢复气血平衡,促进身体健康。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感到疲倦,因此真气调顺,每个人随其所欲,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这句话强调一个人应该保持心态的平和与宁静,减少私欲和贪求,心灵平静不感到恐惧,让身体适当劳动而不感到疲倦,才能气血流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去生活,就会内心满足,产生幸福感。
它们强调了心态、生活方式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达到养生和预防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