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王维《终南别业》赏析及同步练习
【悦读】唐•王维《终南别业》赏析及同步练习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善于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终南别业》是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时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生活的闲适与自在,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词句注释】
1.别业:别墅。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隐遁于河阳别业。”
2.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3.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南山陲(chuí):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陲,边缘,旁边,边境。
4.胜事:美好的事。空:白白地。
5.穷:穷尽,尽头。
6.值:遇到。叟(sǒu):老翁。
7.无还期:没有回归的准确时间。
【白话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当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作品赏析】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着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同步练习】
1.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被时间所抛弃、心绪被时间所扰乱的诗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2.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诗中表现诗人精神极度苦闷,无法解脱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4.诗中包含哲理,并写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诗中借他人自况,表达诗人对李云和谢公的推崇和高度评价的诗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6.诗中巧借比喻来抒发自己用远离现实来摆脱苦闷和烦忧的诗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7.诗中饱含诗人怀才不遇,理想不能实现,内心充满苦闷的诗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8.诗中诗人用以表达自己避世隐居思想的诗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9.你是如何理解颔联中的“独”与“空”字的内涵的?
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
10.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答: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兴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或: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纵有满山美景,也只能一人欣赏。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也不得不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落寞。
11.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
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俞陛云在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12.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两句诗写到: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作者等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
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E.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解析:D项,“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理解错误。原诗七八两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
【书法欣赏】
公众号服务菜单导读
① 古诗词日积月累,每个专题里收录了151首古诗词赏析和同步训练资料,5个专题,共收录600多首。
② 学生必背里收录了151首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赏析和同步训练资料
③ 小初高目录里收录了小学到高中教材选编古诗词目录,并对应有每首古诗词赏析和同步训练资料,好友们可以按教材查询、阅读。
④ 高中古诗词里面收录了高中教材选编古诗词赏析和同步训练资料。
⑤ 文言文专题里收录了初中、高中教材选编文言文解读和同步训练资料。
⑥ 论语&诗词鉴赏里面收录了论语目录,对应有论语所有章节朗读、译文和解读资料;诗词鉴赏里面包含古诗词鉴赏知识和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⑦ 满分作文里面收录了历届高考作文真题解析、满分作文和优秀范文。
⑧ 经典微型小说里面收录了中外经典微型小说和散文名篇阅读和同步训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