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校园霸凌防治指南:从法律到实践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09: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校园霸凌防治指南:从法律到实践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校园霸凌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它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长期负面影响。本文将从校园霸凌的定义、类型、后果、识别方法以及应对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并提供具体的预防方法和建议。

什么是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是一种不对等的攻击行为,体现在力量的不对等、地位的不对等(如班干部和普通学生)、年龄的不对等,还有隐藏的情绪的不对等。欺凌者在欺凌时有获胜感,而被欺凌者感到特别痛苦羞愧,这种情绪的不对等,是欺凌中常见却又不容易被人注意的现象。

校园霸凌的主要类型

  1. 身体欺凌:如打、推、骂、掐、揪头发、绊倒、扯你的衣服等。
  2. 言语欺凌:起外号、嘲笑、说粗话、颐指气使、叫嚣、奚落、讲脏话、叫你父母的名字、说闲话侮辱人等。
  3. 关系欺凌:是最不容易发现也是最残酷的,包括排挤你、鄙视你、嫌弃你,联合一群人对付你,恶作剧,骚扰你、歧视你、孤立你等。
  4. 财物欺凌:如抢你游戏机、“借”你鞋穿几天等。
  5. 网络欺凌:如在网络上传播你的隐私,传播谣言攻击你,“人肉”你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信息等。

校园霸凌的后果

被欺凌会改变孩子的价值观。当人反复受欺凌时,有可能会变得消极、自卑、抑郁,有的产生厌学厌世情绪,有的则会拉帮结派走向犯罪。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和关照,还有可能走向自杀。

如何识别孩子是否受到欺凌?

  1. 孩子突然开始厌学了,成绩突然断崖式下降。
  2. 身体有伤痕、衣物有污损。
  3. 突然有骂人、打人等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因为他内心压抑了太多的愤怒。
  4. 突然有偷摸行为、有自伤自杀行为。
  5. 突然有不愿意上学、头疼、疲倦、发呆等情绪反应。
  6. 女孩子突然交男朋友了,有可能是找“大哥”、寻求保护。

面对校园霸凌,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应对?

  1. 家长的应对措施
  • 感受孩子的痛苦和愤怒,不断强调“这不是你的错”。
  • 了解真相,鼓励孩子不给欺凌者保密。
  • 第一时间找老师,不断询问处理结果。
  1. 老师的应对措施
  • 坚持立即性原则,立即安抚受欺凌者。
  • 立即将欺凌者叫来倾听受欺凌者内心的委屈并要求道歉。
  • 立即联系双方的监护人,评估是否需要心理辅导甚至专业干预。
  • 主要的是预防为主,重塑班级文化,才能长久解决和预防校园欺凌问题。

校园霸凌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时期,荷尔蒙快速分泌,而负责自控力的大脑前额叶皮质要到25岁左右才真正成熟。如果运动不足,孩子的生理能量无从释放,加上学习成绩不好,难以找到自己的归宿感,就可能会用欺凌别人的方式获得所谓的权力感,校园欺凌就有可能发生了。

法律保护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
  •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
  • 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 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 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
  • 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条规定
  •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条规定
  •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
  • 学校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欺凌发现和处置的工作流程,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

预防校园霸凌的具体措施

连续担任27年班主任工作的钟杰老师分享了其在预防校园霸凌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可以概括为:摸清三个问题,做好五件事情。

摸清三个问题

  1. 学生产生欺凌行为的原因
  • 性格不良所致
  • 价值观错误所致
  • 情绪冲动所致
  • 盲目模仿所致
  • 品德不良所致
  • 心理不健康所致
  • 不善于处理两性情感所致
  • 学校或者班级管理不到位所致
  1. 哪几类孩子常常被欺凌
  • 外在形象不佳,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很害羞,怕惹事的孩子
  • 在同学中不受重视,朋友少,在学校很孤单,被边缘化的孩子
  • 不善表达,缺乏与朋辈相处的交往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的孩子
  • 有身体障碍或智力障碍的孩子
  • 凡事沉默,吃了亏也不敢争取,表达能力不佳的孩子
  • 性格或行为与班上其他同学格格不入的孩子
  • 自身人品存在问题,如撒谎、贪嘴、八卦的孩子
  1. 欺凌行为的表现
  • 粗言秽语侮辱受害者
  • 对受害者进行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
  • 侵占受害者的个人财产
  •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谣言和闲话,恶意公开受害者的隐私
  •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其不想做的事,威胁受害者听从命令
  • 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学校处分
  •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国籍、家人等
  • 分派系、结朋党,孤立或排挤受害者
  • 敲诈、强索受害者金钱或物品
  • 通过QQ、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发表对受害者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

做好五件事情

  1. 先表态度,再立规矩
  • 对于欺凌行为,班主任强硬且明确的表态非常重要。对于发生在班级的欺凌行为,绝对零容忍,不依不饶、严惩不贷!
  • 推出明确的反欺凌班级制度,严厉打击欺凌行为,保护弱势孩子。
  1. 重建亲密的人际关系
  • 明确告知学生:“我要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可以盛放我们的心,可以安全、自由出入的家,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 重建班级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接纳、亲密、和谐的男女生关系,以及彼此信赖、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1. 重塑价值观,引导学生“与人为善”
  • 培养学生的优良性格,打造自信、积极、勇敢而有分寸的孩子。
  1. 培养优良性格
  • 帮助学生测试性格,并直面自己性格中的优劣势,指导他们修正劣势。
  1. 教授情绪管理方法
  • 教授学生注意力转移法、适度宣泄法、心理暗示法、自我安慰法、交往调节法、情绪升华法、幽默解嘲法、改变认知法、放松训练法等情绪管理方法。

结语

校园霸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敏感度,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和情绪管理能力,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