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一部跨越百年的家庭教育启示录
《童年》:一部跨越百年的家庭教育启示录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醒。”这是《童年》中的一段话,它道出了这部作品最核心的主题: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阿廖沙三岁丧父后,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在这个家庭中,他见证了人与人之间弥漫着的仇恨:外祖父的专横暴躁,两个舅舅为分家和侵吞母亲的嫁妆而争吵、斗殴,这些都给年幼的阿廖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有善良和温暖的存在。外祖母伊凡诺夫娜的慈祥善良、聪明能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的心灵。此外,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等,都给阿廖沙带来了力量和帮助。
高尔基的童年经历对其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能辨别好坏,具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虽然生活在一个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但他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乐观、自信的人。他同情贫苦的人,具有很强的求知欲,热爱书籍,更热爱生活。
反观现代家庭教育,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给了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为我们揭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数据显示,尽管很多家长认同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但这种理念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行动上。约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存在焦虑,60%的家长时刻担心孩子可能会发生意外,更有45%的家长可能会因忧虑而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和活动。
更令人惊讶的是,焦虑问题在爸爸中更为普遍,有70%的爸爸出现了相关的焦虑问题,而妈妈们的比例则为55%。在初中阶段,家长中出现焦虑问题的比例高达64%,高于其他学段的平均水平。同时,家长在焦虑的驱动下,更有可能在行为上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有50%的初中生家长陷入这一行为模式,同样高于其他学段的平均水平。
专家建议,家长应减少期待,多一些祝福,让孩子在人生海海中尽情发挥。家庭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自己。亲自养育、亲子陪伴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当下,离异家庭、空巢家庭和隔代抚养家庭较多,由于主体责任缺失,很多家庭养育没有温度,缺爱、溺爱和错爱,父母共同参与并发挥双方的陪伴作用显得非常迫切。
《童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家庭教育的深刻启示录。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人性的善良和坚韧也能战胜一切困难。而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成长环境,而不是用过度的焦虑和高压的教育方式来束缚他们。让我们从高尔基的童年中汲取教训,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