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瑶族自治县:生态保护的“长寿密码”
巴马瑶族自治县:生态保护的“长寿密码”
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地方,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全县累计实施造林绿化8.7286万亩,管护森林21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6%,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自治区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创新机制,构建生态保护新格局
巴马瑶族自治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方法路径。全县251万亩林地和8000亩草地得到有效保护,344株古树名木实现“一树一档”管理,构建起责任明晰、协同高效、打防结合、治理有力的古树名木保护机制。
为加强生态保护,巴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176名林长、副林长分工尽责,19家成员单位协同参与,1536名生态护林员包片履职,形成“林长把全局、解难题、推重点、督落实”的工作格局。创新推行“林长+N长”协作机制,通过联席会议、联动办理涉林案件、联合督查巡查等方式,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督严格、执法有力的工作机制,实现网格化全覆盖监管。
科学绿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巴马瑶族自治县持续开展高标准科学绿化,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生态造绿工程、荒山造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项目。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世界寿乡河池市东巴凤革命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全县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创新森林经营方式,提升森林质量。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富民双赢
巴马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林禽+林药+林畜”等多种特色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生态种植、林下生态养殖和林下生态旅游等产业。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林下经济面积75.17万亩,林下经济产值29.3亿元,从事林下经济从业人数7.0208万人,惠及林农11.0616万人,农民林下经济总收入7.21亿元。
严守水源安全,打造饮用水产业新高地
作为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深知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重要性。该县制定出台《巴马瑶族自治县包装饮用水水源保护及开发管理条例》,规范饮用水产品市场价格秩序,强化对行业的管理。
为推动饮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巴马注册成立矿泉水研究院,聘请24位院士或知名专家担任专家委员,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水质检测中心实验室,为全县水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同时,创新实施“长寿巴马”注册商标有偿(无偿)许可使用和“一品双标”管理制度,对全县包装饮用水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管控,确保每一滴水都达到高标准。
经验启示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生态保护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
-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和“林长+N长”协作机制
-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推进生态造绿工程和林下经济发展
- 严守生态红线,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管理
-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水质检测中心和矿泉水研究院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管理,完全可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