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受损影响药物排泄,抗菌治疗需个体化调整
肾功能受损影响药物排泄,抗菌治疗需个体化调整
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为什么对于肾功能减退的患者,通常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本文将从药动学的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肾功能减退时对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影响
对于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而言,肾功能减退时对抗菌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影响药物的清除
抗菌药物在体内可经肾和非肾途径清除。
这里插入一个知识点:清除速率常数。
清除速率常数:指单位时间内药物从体内消除的药量相当于给定时刻体内药量的一个固定分数。这个参数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其数值越大,表示药物从体内消除越快。
- Kr:经肾途径的清除速率常数;
- Knr:非肾途径的清除速率常数;
- Kel:总的清除速率常数,Kel=Kr+Knr。
一些抗菌药物在肾功能正常时其Kr远超过Knr,肾功能减退时由于Kr的降低,则使Kel相应下降。如果在肾功能正常时,Knr远大于Kr,则肾功能减退对于Kel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
肾清除速率的降低可以导致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使体内药物消除减慢和血药浓度升高。对于一些毒性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的药物,比如氨基糖苷类,必须调整药物的剂量。
有一点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在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的情况下,给予首剂负荷剂量以尽快达到体内有效浓度对于治疗严重感染至为重要,所以有些药物在肾功能减退时,首剂量和维持剂量是不一样的。
- 影响药物的吸收
肾功能衰退时,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都可以降低,这与患者的一半情况差有关,因此,肾功能衰竭伴随严重感染时,适合静脉给药。
- 影响药物的分布
肾功能减退时对药物的分布影响是很复杂的,包括:
- 患者发生水肿、脱水;
- 血浆白蛋白的降低使得药物与蛋白的结合量减少;
- 药物游离部分增多,导致分布容积增大。
但最终血药浓度一般仍然较正常肾功能者略低。
- 影响药物的代谢
药物经肾小管分泌或肝代谢后大多极性增高,成为易溶的代谢物从肾脏排泄。肾功能减退时,此类代谢产物可在体内积聚,生物转化的结果常使药物的抗菌活性降低或消失,毒性升高。目前肾功能减退时很多药物的体内过程还未全部清楚,还有待研究。
为什么要调整?
肾功能减退时,那些主要经肾脏排泄的抗菌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在体内发生积聚,发生中毒反应,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而言,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进一步影响肾脏功能。因此,肾功能减退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抗菌药物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
注意:并非所有的抗菌药物都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有一部分药物是不需要的。
简单来说,当肾功能发生减退时,肾脏对药物的清除作用会下降(增加毒性),严重者还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增加毒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那些主要经肾脏清除的药物,尤其是对于本身有肾毒性的药物而言,还会进一步影响肾脏功能。
至于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该怎么用,且看明天的推文。
以上便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用的话,欢迎关注、点赞、点在看、分享至朋友圈,更多临床用药问题,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