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嬴驷:河西之战的军事天才
秦惠文王嬴驷:河西之战的军事天才
公元前354年,秦孝公八年,赵国派兵攻打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赵国此举遭到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以此援助卫国。魏国的精锐部队全部出征,无疑给了秦孝公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于是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征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少梁城是黄河西岸的重要渡口,这意味着秦军随时可以渡河攻击魏国的河东。
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虽然没有攻克,却占领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深深地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魏惠王并没有因为少梁城的丢失而改变他的战略决心。他的意图十分清晰,排除万难迫使赵国投降,只要赵国臣服于魏国,魏国就可以联合三晋的力量与秦国一决高下。魏惠王的出发点是没错的,计划也没毛病,但是他忽略了这场战争的艰难远远超乎他的想象。
魏惠王没想到的是,在魏军围困邯郸之际,齐国突然出兵围魏救赵。齐国的名将孙膑在桂陵之战中大破魏军八万精锐,生擒魏将庞涓。
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也打着“救赵”的旗帜,出兵攻取魏国睢水一带的土地。虽然腹背受敌,但魏惠王却一点儿也不慌乱,就是不从赵国撤兵,还召集韩国军队参战,用来击退援赵的齐军,始终牢牢地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公元前353年,即秦孝公九年,齐军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现在的局势,一个字:乱!
这么乱的局面,怎么少得了秦国呢?秦孝公抓住魏国国内空虚的机会,于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这是秦国最高的官职。商鞅率领秦军渡过黄河,向东挺进,直逼魏国旧都安邑。秦军长驱直入,分分钟将魏国旧都安邑包围并占领。魏惠王得知秦国出手的消息,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以东修建崤山长城,用来阻止秦军的进攻。此时的魏惠王分身乏术,既要攻赵,又要对付齐、楚的进攻,四面受敌,焦头烂额。
秦孝公见轻而易举就拿下了安邑,大有乘胜追击的势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军包围并占领了固阳。
魏惠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尽管西疆在商鞅的进攻下连遭挫折,但在中原大战中,魏惠王却取得了重大胜利。
魏军兵围赵国首都邯郸三年后,终于将其攻陷,取得了重大胜利。公元前351年,商鞅趁赵国风雨飘摇之际派兵攻打赵国,夺取蔺城。此时的赵国已经油尽灯枯,无奈之下,赵成侯终于手举白旗低头认输,被迫向魏惠王俯首称臣。
在魏武侯去世后,魏国先是陷入内战,随后又遭到赵、韩两国的入侵挑衅,还面临着秦国在西线的骚扰。魏惠王都以他的才略一一化解,在内战中消灭竞争者,而后分化瓦解赵、韩联盟,迫使韩国俯首称臣。
紧接着,魏惠王大举攻赵,挫败齐国援军,迫使赵国臣服。尽管魏国在西线遭遇一些损失,总体上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赵、韩两国外,泗水流域的十二个中小诸侯慑于魏国之力量,全部屈服。一时间,魏国仿佛又回到春秋时代晋国的霸主地位。
魏惠王立中原霸主之威,继续对外扩张。公元前350年,魏国纠集刚刚臣服的赵国,出兵攻打燕国,取夏屋;公元前346年,魏惠王派大将魏章率魏、韩联军进攻楚国,攻取上蔡。魏国在西线的损失,在东线上得到了补偿,也不算吃亏。鉴于魏国在中原咄咄逼人的气势,东方大国齐国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从公元前350年开始,打造了一条长城防线,以防魏国的突然进攻。
一系列的军事成功,使魏惠王立于战无不胜的霸主地位,在魏惠王看来,自己已经无敌了,但是他不甘寂寞,又把苗头对准了秦国。
此时的秦国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第二次变法,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魏国的下一个目标。魏惠王打着朝见天子的旗号,召集了十二个诸侯国,兴师动众全力向西进发——伐秦。面对魏国及诸侯联军来势汹汹的进攻,秦孝公要如何应对呢?
尽管商鞅变法后秦军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但要以一国之力抗击十三国的进攻,简直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
危急时刻,商鞅的智慧再次派上了用场,轻松化解了秦国这次危机。商鞅在魏国待过很多年,对魏惠王的性格拿捏得死死的。魏惠王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好大喜功,一心想维持魏国的霸权事业,想超越魏文侯与魏武侯的功绩,想要成为天下最亮的那颗星,想让所有人都臣服于他的脚下。
既然魏惠王喜好虚名、骄傲自满,何不顺水推舟送他个虚名?于是商鞅自告奋勇出使魏国,要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魏惠王放弃攻秦。
接下来就是商鞅的表演时间了。见到魏惠王后,商鞅一副崇拜的表情,开始大拍马屁,吹捧他在中原取得的伟大功业,把魏惠王吹得飘飘然找不到北了。俗话说得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话着实有理。
商鞅看吹捧得差不多了,话锋一转,又以略带惋惜的口吻说:“魏国有这么强大的实力,却只能领导鲁、宋、卫这样的小国,实在可惜,不如称王,先有‘王’的名号,自然可成‘王’的事业。”他还信誓旦旦地保证,秦国第一个支持魏惠王称王。
那一刻,魏惠王是真的感动啊,就差哭了,想想手下十几个跟班,怎么就没有人像商鞅这样了解他的内心呢?商鞅继续忽悠说,秦国永远都是魏国坚强的后盾,只要魏国搞定齐国与楚国,魏惠王就真的成为主宰天下的人了。这么明显的意图,被“王”蒙蔽了双耳的魏惠王愣是没听出来,伐秦的心思早就飘到如何搞定齐、楚两国上面了。轰轰烈烈的伐秦之战,还没开始就戛然而止。
没过多久,魏惠王还真给自己封了王,正式称为“夏王”。称王后,魏惠王召集他的跟班宋、卫、邹、鲁等国君在逢泽开了个会,秦国派出的代表是公子少官,以此来向魏惠王表示愿意服从他的决心,魏惠王看到秦国这么有诚意,非常开心。
不过,为了表示对周天子的敬意,魏惠王还是率领众诸侯朝见天子,历史上把这次诸侯峰会称为“逢泽之会”。商鞅只是略施小计,就化解了秦国的危机,可谓非常划算。
如果往更深层思考商鞅的计谋,就会发现他是真的狡猾:一方面解除了秦国面临的战争危机,另一方面则制造了魏国与赵、韩两国的决裂。而称王的举动,直接将魏惠王推向风口浪尖。
表面上看,魏惠王在逢泽之会高高在上、出尽风头、风光无限,细细一琢磨却不是那么回事。除了秦国派代表来参加大会外,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并没有派代表出席会议,燕国也没有派代表,连魏国新收的小弟赵国、韩国也不出席大哥的盛会,叫大哥情何以堪?
赵国与韩国表面上对魏国俯首称臣,心里却是不服的。要知道三个国家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地位是平等的,凭什么他们就要低人一等?
如今魏惠王以“夏王”自居,把地位凌驾于众诸侯之上,赵、韩两国的君主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便以拒绝参加会议这种消极的方式表示抗议。打也打不过,吵还不敢吵,只能消极抵抗了,着实憋屈。
韩国这么不给魏惠王面子,魏惠王肯定不能轻易放过它。为了打压韩国,魏惠王想出一个主意。韩国在战国初期消灭了郑国,吞并其土地归为己有,魏惠王提出应该让郑国复国。这明摆着要让韩国把吞进肚子的肥肉吐出来,韩昭侯想都不想一口拒绝了。
魏惠王怎么能就这么放弃,随即提出魏国
河西之战:秦魏争霸的转折点
在战国初期,魏国凭借李悝变法迅速崛起,成为中原霸主。魏文侯时期,名将吴起率军攻占秦国河西之地,迫使秦国退守洛水。河西之地北起今陕西、内蒙古交界处,南至陕西华县,西界为洛水,东界为黄河,是秦国东出的重要通道。失去河西之地后,秦国的东进之路被严重阻碍。
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秦孝公决心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从公元前354年开始,秦国抓住魏国多线作战的时机,连续发动进攻:
- 公元前354年,秦军偷袭魏国,占领少梁
- 公元前352年,商鞅率军占领魏国旧都安邑
- 公元前351年,商鞅包围并占领固阳
这些胜利不仅收复了部分失地,还打开了秦国东进的重要通道。
雕阴之战:决定性的胜利
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八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率军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与魏军展开决战。这场战役是秦魏河西之战的决定性一战:
- 秦军运用灵活的战术,成功诱敌深入
- 在决战中,秦军充分发挥骑兵优势,包围并分割魏军
- 最终,秦军大败魏军,斩首八万余,俘虏魏将龙贾
雕阴之战的胜利,彻底打破了魏国的军事优势。战后,魏国被迫将黄河以西之地全部献给秦国,河西之地重新回到秦国手中。
战略意义与影响
河西之战的胜利对秦国的崛起具有深远影响:
战略要地的收复:河西之地是秦国东出的关键通道,它的收复为秦国后续的东进战略奠定了基础。
军事实力的展现:通过河西之战,秦国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树立了军事威望,为统一六国积累了经验。
魏国霸权的终结:这场战役后,魏国从中原霸主的位置上跌落,再也无法对秦国构成重大威胁。
统一趋势的开启:河西之战开启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态势,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惠文王嬴驷通过河西之战,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这场战役不仅是秦魏两国实力的较量,更是秦国崛起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格局,也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