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非遗:44项世界名录项目展现文化魅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非遗:44项世界名录项目展现文化魅力

引用
中国科技网
7
来源
1.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12/06/content_269934.html
2.
https://www.wyu.edu.cn/fyxy/info/1416/10142.htm
3.
https://www.ihchina.cn/chinadirectory.html
4.
http://wlt.hubei.gov.cn/hbsfwzwhycw/mtgz/xwdt/202403/t20240325_5132510.shtml
5.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1/content_6984933.htm
6.
https://www.ihchina.cn/news_1_details/29528.html
7.
http://www.bjinforma.com/zw2018/bktg/202407/t20240702_800370506.html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共有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总数居全球首位。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力,还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01

中国非遗的代表性项目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含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分为十大门类,每个国家级项目都有一个专属的项目编号。

在这些非遗项目中,有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代表性项目:

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艺术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多种宗教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疆维吾尔木卡姆有着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歌曲体裁既有叙咏歌,又有叙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齐唱、独唱;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复杂多样。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长调”,其二是“短调”。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02

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成效

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以来,国务院及各部门、各地方积极践行立法宗旨,认真落实法律规定,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非遗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非遗保护理念持续深化,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目前,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各级人大、政府积极推进非遗相关立法,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与此同时,保障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03.54亿元用于支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等工作。全国现有非遗保护机构2406个,文化和旅游部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成立省级非遗保护中心。

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健全,已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10多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调查记录等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黄河流域非遗专项调查,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发布非遗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行业标准。传播普及水平也不断提升,“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非遗里的中国》《非遗公开课》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许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走出国门,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

近年来,非遗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卓有成效。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非遗保护传承。加速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多地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共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其中21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赋能产业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老字号创新发展融合联动。

03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面临后继乏人风险。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资金投入不足:虽然中央财政对非遗保护投入较大,但一些地方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3. 融入现代生活不够:部分非遗项目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需要探索更多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

  4.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在推动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其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0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