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安后的两种命运:《水浒传》两个版本结局大不同
招安后的两种命运:《水浒传》两个版本结局大不同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反抗腐败朝廷的故事。然而,流传至今的《水浒传》版本众多,其中《古本水浒传》作为早期版本,其内容和结局与《忠义水浒传》有着显著差异。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版本的主要区别,特别是围绕梁山好汉被招安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对比分析。
箱笼杂物,原封不动,历年所得财物,分毫未取。—《古本水浒传》
想必大家都看过《水浒传》,是由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施耐庵所著,这本“中国四大名著”是以宋末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的几大头目,宋江,武松,鲁智深等。
在水浒传中,武松领导的梁山好汉所组成的义军在后来的一场失利之后便被朝廷招安,而梁山好汉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动。
在加入朝廷之后,梁山军打田虎灭王庆,所向披靡,向南出征方腊损兵折将,击退辽国军队却最终毫无成就。
整个梁山军显得十分的被动和任人宰割,在《古本水浒传》中就没有梁山军被招安之后的那么多成果,反而是宋江的几个好友相继离开,一切的结局也并没有那样的凄惨!
一、《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悲惨结局
在水浒传中宋江等人所组成的义军在梁山迅速扩大势力,并且接纳了来自天下的各路英雄好汉,从此替天行道的旗号便升起来了。
从宋江到武松,从鲁智深到林冲,还有公孙胜等等一众人。这些都是《水浒传》之后的主线人物。
在《水浒传》的前面七十回所讲的梁山军从建立到成形再到对抗朝廷,都写得有声有色,人物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可是到了后面五十回就变得十分的沉闷,感觉写得很是生分。很明显的就已经不是施耐庵所写的了。
并且在《水浒传》第八十五回里面,辽国欧阳侍郎正在试图招降宋江,并且承诺可以给宋江无尽的财富,吴用等人联合想宋江提出意见:现在富贵和恶忠义都摆在你面前,想要什么自己来选择。
于是宋江就说:“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这里的“尽忠报国”,这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民族情怀以及弘扬民族正气的风气存在。这也是《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的原因之一,毕竟自己是中华儿女,再怎么也不会违背民族!
说到这里就是《水浒传》的关键了,在经历了朝代更替的施耐庵面前,他写作这篇小说的关键是要号召大家去向朱元璋造反的,而不是让大家要归顺朝廷。并且他作为元代人怎么会不清楚当时宋朝的史实。
所以可以肯定小说后五十回非施耐庵所著,而宋江带领的梁山好汉在被朝廷招安以后,一路披荆斩棘,击退辽国,南下平定方腊之乱,还奉旨守卫了大片的江山。
但是这一切的代价就是梁山108位好汉死伤过半,而小说的许多主要人物也因此死亡或者受重伤。这是读者不愿看到的悲伤的结尾。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生行侠仗义”这是梁山许多英雄好汉的代名词,这其中也包括花和尚—鲁智深,他在《忠义水浒传》中最终圆寂,结局算是比较好的一位。
但是在被招安的时候由于不爽,开始坐化,这是对于英雄的侮辱。但是在《古本水浒传》中,这一切都有了另外的故事。
二、《古本水浒》的真实性和近人意
《古本水浒传》又叫做《梅氏藏本水浒传》,刚开始是由江苏小说家梅寄鹤发现的,后来经过学者的研究,认为是《水浒传》的一个早期但是一直没有公开的版本、甚至有可能是作者最初写作的版本,因为这其中的内容填补了很多对《忠义水浒传》的疑问。
在《古本水浒传》中,前七十回合大致是相同的,在第四十九回时:“朝廷遣兵12000余人,有京东管之督监率,且使大将纪安邦统三军,围攻梁山。”这是朝廷开始派兵去镇压起义军队。
在这场战争过后,两个版本的结局就开始不同了,《古本水浒传》中,宋江没有收到任何有关招安的通知,也就没有后来的平定方腊,征战并击退辽国等故事。但是全书也是有着一百二十回,那么这些多去的部分在描绘什么呢?
宋江的梁山军没有在第八十五回被招安,而是一直和朝廷对抗着,108位好汉也没有损失一员,这其中就是更加描绘“忠义”二字,而不是过于强调“民族气节”。不过这些都还不算是重点。
据《宋书》记载:“宋出师禁军二十余万,抵抗北辽几万余兵。”作者也是个文学家,怎么会让拥有二十万军队的宋军打不过辽国几万人的残兵呢。
施耐庵也是给张士诚当过军师的,算是一个军事家和史学家,但《水浒传》中就是因为打不过,才让宋江带军前往,所以这显然不是一个作者所写。
由于没有被招安,鲁智深也没有坐化,林冲也没有断臂。“殿帅府掌兵太尉高俅,今被李纲奏了一本,下旨罢官。”这是《古本水浒》中的一句话,这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版本对于恶人的痛恨以及批判和惩戒。
这就是两个版本所趋向的不同的观点和号召,所以才会觉得《古本水浒传》是最初的版本,因为其最能代表施耐庵的心中所想。
三、最终的结局,一悲、一豪
面对现在发行的《水浒传》的结局,许多读者不由得伤感万分。但是在《古本水浒传》中就不一样,一句“洒家天生爽直,不省得这般人情,也不会做人情,说走就走,免得麻烦,今日便去。”将梁山好汉的耿直飒爽的姿态体现的淋漓尽致。
招安在《古本水浒》中的结尾出现了一下,但是这也是一个归宿。愿意接受招安的英雄好汉的有宋江为首的105人,剩下的鲁智深、武松、公孙胜早在这之前就离开了。他们不愿意接受招安,所以也就不能留在这众多兄弟的队伍中了。
在这本《古本水浒》中最初就交代了:“箱笼杂物,原封不动,历年所得财物,分毫未取,只携去书剑及随身衣服。”这就是暗示公孙胜地离开,虽然很仓促,但是却是英雄不甘陨落,继续秉持正义,维护公正的象征。
在公孙胜离开时,留下了“云飞星散,水碧山空”和“无终有始,有冬无春。”等字句,鲁智深和武松看了,也就有了相同的感受,领悟到了这其中的意思。
他们兄弟俩一个说回到师傅那里继续修行,一个说要去五台山看看这世间,顺路和鲁智深一起,就一起离开了。
在《古本水浒中》没有生离死别的悲惨的结局,只有兄弟们、英雄们的不同未来,这其中也就是施耐庵想要表达的意思。
身在当时那个朝廷更替的年代,肯定想着要有更多的人去反对朱元璋,去给朱元璋闹事,不会希望明朝能够安定的。
反观演义《水浒传》中最终宋江死在朝廷所赐的毒酒上;卢俊义也被毒酒所伤,死在了船上;吴用在宋江的墓碑前感慨自缢死亡。
公孙胜在宋江受招安后回蓟州出家;关胜则是落马而亡。多么悲伤的结果,反观《古本水浒》中的更加合心意的结局,更能感受到作者的用意到底如何。
这就是《古本水浒》和《忠义水浒传》之间的一些不同的地方,虽说所叙述的故事有差别,但是都可圈可点。
结语
这两个版本一个讲述了招安后的被朝廷随意利用的惨烈的梁山义军,一个用英雄最终东奔西走的结局来作为故事的尾声,都是非常吸引读者眼球的。
但是《古本水浒传》的描绘更加符合作者施耐庵的原本意思,所以可能更加平易近人。这也更加体现了梁山英雄好汉的英姿飒爽,豪气冲天,视金钱名利为粪土的慷慨正气。
对于《水浒传》不同版本的不同故事结尾,在论坛上众说纷纭,但是相信无论是哪一种结尾,施耐庵先生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不会变,英雄们的慷慨正气不会变,变的只是读者的想法罢了!
引用文献:《水浒传》;《古本水浒传》;《宋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