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实名制从严管控,SIM卡走私与内部违规成治理难点
电信实名制从严管控,SIM卡走私与内部违规成治理难点
电信实名制: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电信实名制在保障网络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实名制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诸多挑战。
2024年7月,公安部发布《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该办法将于2024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办法》,对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个人或单位,将采取金融惩戒、电信网络惩戒、信用惩戒等措施,惩戒期限长达三年。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电信诈骗及相关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然而,在实名制严格实施的当下,电信诈骗案件仍时有发生。2023年,昆明海关在打洛口岸查获未向海关申报的手机SIM卡46盒、共1.15万张,这些SIM卡极有可能流向境外电诈集团。这一案例暴露出电信运营商对手机SIM卡的管控仍存在漏洞。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员竟然成为手机卡非法流通的“内鬼”。2023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两名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办理实名手机卡726张,并将这些电话卡用于远程操控实施诈骗,获利4.56万元。类似案件在全国多地频发,反映出电信运营商内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与创新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我国正在加快完善相关技术标准。2024年7月,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数据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要求》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标准化手段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在具体技术应用方面,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成为实名制的重要支撑。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在开卡环节普遍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确保人证合一。同时,加密技术和数据脱敏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以增强数据安全性。
然而,技术手段并非万能。犯罪分子利用“猫池”等多卡多待设备,可以同时插入多张手机卡,实现批量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接收验证码等功能,从而绕过实名制管控。2024年,陕西省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猫池”设备远程控制手机卡,实施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涉案金额巨大。
公众意识:薄弱环节与提升路径
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薄弱,成为网络安全的最大隐患。一项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信息已被泄露,且经常接到陌生推销电话和诈骗电话。在使用手机APP时,许多用户对隐私权限管理不够重视,甚至对重要数据缺乏加密保护意识。
当个人信息被泄露时,维权难度较大。这不仅与个人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反映了当前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不完善。因此,加强公众教育,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刻不容缓。
首先,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次,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解读等形式,普及个人信息保护知识。此外,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也应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用户协议、使用指南等方式,引导用户增强安全意识。
未来展望:构建安全网络环境
要构建一个既安全又开放的网络环境,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电信诈骗及相关犯罪行为。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技术防护措施,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公众则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保护自己的隐私。
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电信诈骗犯罪往往具有跨国性特点,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享情报,联合执法,才能有效遏制其蔓延。
电信实名制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只有通过技术、法律、教育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