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心血管病治疗的新希望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心血管病治疗的新希望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Ginkgo Diterpene Lactone Meglumine,简称GDLM)是近年来心血管病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药物。作为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重要活性成分,GDLM在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认知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心血管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突破性研究:显著改善认知功能
2024年2月,在美国举行的“2024年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4)上,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牵头的一项重要研究结果正式公布。该研究聚焦于GDLM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其结果令人振奋。
研究共纳入来自100个中国中心的3452名发病48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组后接受静脉注射GDLM(剂量为25 mg)或安慰剂治疗14天,共随访90天。在治疗前的基线期,大多数患者的认知状况为中度受损,平均MoCA评分为17分(满分30分)。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第14天时,GDLM组患者的MoCA评分改善情况(3.93 vs 3.62,P=0.007)及MoCA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61.84% vs 56.44%,P=0.002)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第90天时,治疗改善仍然可见:与安慰剂组相比,GDLM组患者的MoCA评分改善(5.51分vs 5.04分,P<0.001)以及MoCA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74.5% vs 70.73%,P=0.02)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更值得注意的是,GDLM不仅在整体认知功能上显示出优势,还在多个认知领域表现出显著改善。在治疗第14天时,GDLM组患者的视觉空间、执行力和言语能力相关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剂对照组。同样,在治疗第90天时,GDLM组患者的视觉空间和执行力、注意力、言语能力、概括能力等相关评分也显著较高。这些结果提示GDLM有效改善了AIS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应用:纳入权威指南推荐
基于一系列令人鼓舞的临床研究结果,GDLM已获得权威医学指南的认可。2023年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中,基于神经保护的多项国内外RCT研究,推荐个体化应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Ⅱ级推荐,B级证据)。
这一推荐意见的形成,源于GDLM在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中的出色表现。研究显示,GDLM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卒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作为康缘药业研发的国家级新药,GDLM是国际上首个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PAF受体拮抗剂,其活性成分银杏内酯A、B、K具有明确的药理作用,能够显著减少神经损伤、有效拮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脑血循环。
作用机制:多靶点神经保护
GDLM之所以能在心血管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与其复杂的药理作用机制密切相关。作为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GDLM含有高纯度的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和银杏内酯K,纯度在98%以上。这些活性成分通过多种途径发挥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
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AF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参与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损伤过程。GDLM通过拮抗PAF,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
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缺血性卒中后,血脑屏障的破坏会导致脑水肿和神经损伤。GDLM能够帮助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减少脑水肿。
促进血管生成:在缺血区域,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于恢复脑血流至关重要。GDLM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和炎症反应是导致神经损伤的重要因素。GDLM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有助于减轻这些损伤。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GDLM在心血管病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
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期疗效上,GDLM的长期使用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适用人群:虽然研究显示GDLM在中国患者中效果显著,但其对其他国家和种族患者的适用性仍需验证。
最佳治疗方案:目前推荐的剂量和用药方式是基于现有研究结果,未来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优化。
与其他治疗的协同作用:GDLM是否能与现有的标准治疗方案(如溶栓治疗、机械取栓等)协同增效,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体而言,银杏二萜内酯葡胺作为心血管病治疗领域的新星,其在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令人鼓舞。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GDLM有望为心血管病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