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明确四类诊断标准与治疗路径
国家卫健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明确四类诊断标准与治疗路径
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我国首部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权威指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肥胖症诊疗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
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成年人(≥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在6-17岁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这些数据表明,肥胖症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1. 诊断标准
《指南》明确了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基于体质指数(BMI)、体型特征、体脂比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症诊断标准四类。其中,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达到或超过28kg/㎡(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为肥胖症。
2. 分型分期
《指南》将肥胖症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
- 轻度肥胖症:BMI达到28.0 kg/m2且低于32.5 kg/m2
- 中度肥胖症:BMI达到32.5 kg/m2且低于37.5 kg/m2
- 重度肥胖症:BMI达到37.5 kg/m2且低于50 kg/m2
- 极重度肥胖症:BMI达到或超过50 kg/m2
3. 规范化诊疗路径
《指南》强调了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的重要性,提出了包括临床营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
4. 减重目标设定
《指南》建议,对于大多数超重和轻度肥胖症患者,可设定为在3至6个月之内,至少将体重降低5%至15%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症患者可设定更高的减重目标。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指南》强调,肥胖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医学科、心理科、外科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通过多学科协作,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诊疗方案。
健康生活方式是根本
《指南》编写委员会专家指出,多数超重、肥胖是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方法是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来使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肥胖症的临床治疗,无论采取何种办法,治疗基础都是患者行为的改变,只有自己的行为改变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防治效果才会最大化。
1. 合理饮食
- 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
- 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摄入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
-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2. 适当运动
- 成年人每周进行150至420分钟的有氧耐力运动
- 重视力量训练和自重抗阻训练
- 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
- 在减重期间和维持阶段调整运动量
3. 心理干预
- 纠正错误认知,建立健康体重观念
- 学习压力管理技巧
- 培养良好睡眠习惯
-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结语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发布,为我国肥胖症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科学的诊断标准、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以及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强调,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肥胖症防治工作将迈上新的台阶。对于广大肥胖症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需要记住的是,任何治疗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坚持,只有将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才能真正远离肥胖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