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第二十条》到司法实践: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与困境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46: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第二十条》到司法实践: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与困境

近日,一部名为《第二十条》的电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部聚焦正当防卫题材的影片,通过多个真实案例的改编,生动展现了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普通人如何在法律框架内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故事。影片所引发的热议,不仅在于其紧张刺激的情节,更在于它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正义的渴望和对法律边界的思考。

正当防卫的法律要件:五个关键要素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重要权利,但这一权利的行使并非没有边界。根据《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的成立需要满足五个关键要素:

  1. 起因条件:必须存在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这里的不法侵害不仅包括侵犯生命或健康的行为,也包括侵犯自由、财产权利等行为。

  2. 时间条件:防卫行为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如果在不法侵害结束后才实施防卫,则可能构成事后防卫。

  3. 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不能波及无辜第三方。

  4. 主观条件:防卫人必须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而非出于报复或其他非法目的。

  5. 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但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最高法指导案例144号“张那木拉正当防卫案”就明确指出,对于使用致命性凶器攻击他人要害部位的行为,可以认定为“行凶”,适用特殊防卫的规定。

司法实践中的困境:如何把握防卫限度

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认定往往面临诸多难点,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和“防卫限度”的判断。

以“于欢辱母杀人案”为例,于欢在母亲受辱、自身遭受追债者攻击的情况下,用水果刀刺伤四名追债者,致一人死亡。一审法院认为于欢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判处无期徒刑。但二审法院则认为,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于欢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最终改判有期徒刑五年。

“昆山反杀案”则进一步明确了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2018年8月27日,刘海龙醉酒驾车与于海明发生争执,持砍刀追打于海明,后被于海明反抢砍刀反击致死。昆山市人民检察院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判决向社会传递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鲜明信号。

普通人的自我保护指南

面对不法侵害,普通人应该如何在法律框架内保护自己?

  1. 及时报警:在大多数情况下,警方的及时介入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同时,警方的到场也能为后续的法律认定提供重要证据。

  2. 采取防御性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防御效果但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工具。但应避免使用刀具等可能升级矛盾的器械。

  3. 保持冷静:尽量避免情绪化的言行,保持必要的克制,这有助于在法律上获得更有利的认定。

  4. 记录证据: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保留现场的视频、录音等证据,这些都可能在后续的法律程序中发挥关键作用。

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不仅关系到个人权益的保护,更体现了法治社会对正义的追求。正如电影《第二十条》所展现的,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我们既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让正义的实现既合法也“合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