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山东砍人事件背后:正当防卫与心理应对的双重思考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59: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山东砍人事件背后:正当防卫与心理应对的双重思考

8月28日晚,山东高密市小康河夜市发生一起震惊全城的命案。36岁的王某某带着妻儿在夜市摆摊时,与同样36岁的马某某发生争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看似普通的口角之争,竟以悲剧收场——马某某突然拔出一把一尺多长的大砍刀,当众将王某某砍死。

这起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命案,不仅让王某某年幼的儿子目睹了父亲惨死的全过程,也在当地引发了轩然大波。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仇恨,能让一个人下如此毒手?又是什么样的冲动,让一个正值壮年的男子走上不归路?

一个摊位?一段感情?

关于这起案件的起因,坊间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摊位之争。夜市摊位本就寸土寸金,两个正值壮年的男人为了争夺生意大打出手,最终酿成惨剧。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却让人不禁感叹:一个摊位,真的值得用生命去争夺吗?

另一种说法则更具戏剧性:马某某对王某某的妻子心存好感,而王某某对此有所察觉,双方因此产生矛盾。这种因情感纠纷引发的悲剧,在当今社会并不鲜见。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成为暴力相向的理由。

正当防卫还是过度反应?

这起案件发生后,许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术语。在面对他人的不法侵害时,我们是否有权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又该如何界定“必要”的限度?

2017年轰动全国的“辱母杀人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案例。在那起案件中,于某的母亲遭到催债人的侮辱,于某情急之下将催债人刺死。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某无期徒刑,但二审法院经过审理,认定于某的行为具有防卫性质,最终改判为有期徒刑五年。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四庭原庭长吴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辱母杀人案”终审判决生效后,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适用。这标志着社会传统观念中“死伤者有理”的片面理念正在得到纠正,人们开始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和讨论案件中蕴含的法理与情理。

然而,回到高密市这起命案,王某某显然没有机会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面对突如其来的致命攻击,他甚至连最基本的防御动作都来不及做出。而马某某的行为,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防卫”的范畴,成为了一起赤裸裸的故意杀人案件。

暴力背后的深层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起案件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失控,更是一个社会的深层问题。

近年来,针对无辜平民的恶性暴力事件在中国屡见不鲜。据统计,仅2019年一年,就有至少10起发生在校园或针对学生的恶性事件被媒体报道。这些事件的共同特点是:施暴者都是成年人,受害者则是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或普通民众。

为什么中国的恶性报复事件总是针对最弱势的群体?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与当前中国社会的极端功利主义氛围密切相关。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竞争压力下,一些人选择了最简单、最原始的发泄方式——向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施暴。这种行为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情绪宣泄,却给社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

相比之下,在法治健全、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即使是在逃逸中的歹徒,也会在遇到过马路的学生时主动停车礼让。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或许正是我们当前社会所欠缺的。

如何避免下一个悲剧?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能做的或许并不多,但可以通过这样的事件,引起更多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目睹暴力事件的儿童,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以免留下永久的心理阴影。

也需要加强对法律的学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只有在充分了解法律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能够更好的应对各种冲突,避免冲突升级,减少各类悲剧的发生。

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给受害者的家人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也给施暴者的家人带来莫大的打击,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够远离暴力,充满着温馨与关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