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鲜艳纺织品中的“隐形杀手”——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警惕鲜艳纺织品中的“隐形杀手”——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随着环保和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纺织品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影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纺织品中所使用的染料,其致癌性更是引发了广泛的担忧。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穿着新衣时,身体某处开始发痒或感到不适?这或许与服装中的染料有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五颜六色服装背后的安全隐患。
在琳琅满目的市场里,五彩斑斓且价格亲民的纺织品随处可见,它们极具诱惑力。但遗憾的是,这些纺织品中可能潜藏着一种名为可致癌的芳香胺染料的隐患。
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究竟是何方神圣?
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又被称为“禁用偶氮染料”,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染料。这些染料中包含偶氮基结构,是合成染料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然而,在长期与皮肤接触的过程中,某些偶氮染料可能会从纺织品上转移到人的皮肤上。在人体内,这些染料经过分泌物的生物催化作用,会发生分解还原反应,并释放出某些具有潜在致癌性的芳香胺。正是由于这种潜在的危害,这些偶氮染料被列为禁用范畴。
并非所有偶氮染料都被列为禁用,目前仅限于那些在还原过程中可能释放出24种特定致癌芳香胺的染料。这些被禁用的偶氮染料在全部偶氮染料中仅占7%8%的品种比例,但其产量却高达5%8%。表1详细列出了GB 18401-2010标准中规定的24种致癌芳香胺。
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潜在风险?
当纺织品、服装或其他消费品经过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染色后,若长期与人体皮肤接触,并受到人体正常代谢的生化反应影响,这些染料可能会发生还原反应,进而生成致癌芳香胺。这些芳香胺经过活化作用,有可能改变人体细胞的DNA结构,从而引发人体病变甚至癌症。
选购服装时的关键考量因素?
在挑选服装时,消费者应首先检查产品的标识是否完备,这包括产品名称、执行标准、制造者信息、纤维成分、安全类别等关键内容。同时,也要仔细审视产品的做工,确保选购到质量上乘、安全可靠的服装。
二是妥善保存购买凭证。消费者应尽可能保留与商品相关的所有凭证,如购买票据、服装吊牌等。这些凭证不仅有助于指导产品的日常维护,更在遇到质量争议时成为维权的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