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来到人间|张乐平创作《三毛流浪记》
“三毛”来到人间|张乐平创作《三毛流浪记》
嘉兴盛产漫画家,如市区的王敦庆、沈振黄,桐乡的丰子恺、沈泊尘,嘉善的黄尧、丁悚,海宁的米谷,海盐的张乐平,都是民国年间漫画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果说,丰子恺首开漫画之风气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漫画第一人的话,那么,张乐平则创造了中国漫画史上最为经典的人物-三毛,张乐平也有了“三毛之父”的雅称。他的《三毛流浪记》至今仍是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高的一部连环漫画,2015年2月,《三毛流浪记》在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上获得文化遗产奖,进入了世界漫画史的殿堂。
来自网络
张乐平1910年11月10日出生于海盐县西塘桥镇海塘村,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母亲善于剪纸和刺绣,孩提时代的张乐平帮着母亲剪纸样、描图案,渐渐喜欢上了画画,常常在杭州湾的沙滩上,拿着一根芦柴自由自在地画画,乐此不疲。
读小学时,张乐平的画已经像模像样了。1923年,北洋军阀曹锟贿选大总统,13岁张乐平画了一头大肥猪,背上背着一只大口袋,露出血淋淋的大洋。小学老师取名为《一豕负五千元》,贴在了学校的墙壁上,这是张乐平的第一幅漫画作品,他一生的漫画创作道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小学毕业后,张乐平来到上海谋生,先后做过木行、印刷所的学徒,在广告公司画过月历牌,并开始在《申报》《新闻报》以及《时代漫画》《独立漫画》等报刊上发表漫画,慢慢地在上海滩上有了名声。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漫画的一个繁荣期,出现了一批漫画人物形象,像叶浅予的王先生、鲁少飞的改造博士、黄尧的牛鼻子、梁白波的蜜蜂小姐、高龙生的阿斗、梁又铭的弗先生等,风靡一时,但还没有一个儿童的漫画形象。
来自网络
张乐平反复酝酿,决心要创造一个儿童漫画人物。他先是画了一乐平再三琢磨,一日突发灵感,在男孩头上加了三根头发,犹如画龙点睛一般,人物一下子鲜活起来,于是取名为“三毛”。“三毛”不仅指三根头发,再苏浙沪一带,一家几个孩子,老大往往称为大毛,老二称为二毛,老三则是三毛,“三毛”是乡间最平常的一个小名。
“三毛”首次相在1935年7月28日的上海《小晨报》上,中国漫画的第一个儿童形象就此诞生。但当时“三毛”还没有形成系列,“三毛”的人物定位,是一个比较顽皮、很活泼、有正义感的上海弄堂里的小男孩。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张乐平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张乐平与上海的漫画朋友组织了救亡漫画宣传队,走上抗日战争前线,转战坚持战斗岗位最久、辗转各省各地最多的漫画家,还担任过第三战区了不少以“三毛”为主角的抗日战争漫画。
“颠沛流离的生活更坚定了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来画画,这对他是一个洗礼,他看到的东西和抗战前就很不一样了。不仅为“三毛”的创作积累了素材,而且对他后来一生爱帮助人的品质都有影响。”(张乐平儿子张慰军语)
张乐平达到漫画新高度、奠定其大师级地位的,当是他的代表作《三毛流浪记》。这部系列杰作的诞生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乐平寄住在上海的一个亲戚家,每个星期回嘉兴一两次.他回忆说:“1947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走在回家路上,在一个弄堂口,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着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炉子在吹火取暖。我在他们跟前站了许久,心里十分难过。”
回到家里,张乐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眼前浮现的总是那三个流浪儿的身影。第二天,张乐平特意又到那个弄堂口.他惊讶地发现,三个流浪儿中的两个已被活活冻死了,刚刚驶离现场的收尸车上,还可看到两个孩子耷拉在车外的手臂,张乐平禁不住酒然泪下,想到忍受着内战煎熬的孩子们,还有多少像这三个流浪儿这样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悲愤交加的张乐平,决定立即创作一个反映流浪儿童生存状况的系列连环漫画,向这个社会表达控诉和抗议。
来自网络
此前,张乐平的系列漫画《三毛从军记》从1946年5月起在《申报》上连载,这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腐败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刚刚走出战争的人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艺术上看,《三毛从军记》也开创了“不着一字”的画风。
张乐平在《我怎样画三毛的》中说:“那时中国的漫画工作者似乎还甚少尝试不用文字对白的漫画创作;就是读者似乎也没有养成欣赏不用文字说明的漫画的风气。特别是长篇连载的漫画,作者似乎必须添上若干文字以补画笔的不足,而读者也似乎习惯于通过文字的媒介来了解画面的意义。”《三毛从军记》只有标题没有文字,是中国第一部没有文字的长篇漫画,这样的画风既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表达功力,也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当时在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大公报》,其总编辑王芸生也想请张乐平为《大公报》画一部系列漫画,托人向张乐平约稿。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找到张乐平,张乐平说,自己正在画一套“三毛”,但题材有些敏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刊登?陈伯吹说:“你敢画我们就敢登。”于是,从1947年6月开始,《三毛流浪记》开始在《大公报》上连载。
为了创作好《三毛流浪记》,张乐平还与上海街头的流浪儿交上了朋友,当时一个叫陈家木桥的地方是流浪儿的集散地,张乐平就到那里去找流浪儿。第一次去的时候,张乐平像平日一样穿了一套旧西装,他很和气地坐在流浪儿中间,称他们“小阿弟”。但流浪儿们却不待见他,不接他的话茬,有的还对他翻白眼。张乐平扫兴而归,请教了别人才明白,问题出在那套西装上,在流浪儿眼里,穿西装的就是有钱人,有钱人就是坏人。
于是,第二次再去陈家木桥,张乐平穿上了破旧衣服,手里拿着上海人常吃的大饼油条,随手分给流浪儿们吃。气氛一下子就融洽了,流浪儿把他当作了“自己人”,慢慢地也愿意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听了,张乐平把这些流浪儿的故事,画到了他的《三毛流浪记》中。
从第一幅《孤苦伶仃》开始,《三毛流浪记》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反响(当时《大公报》有沪版、津版、渝版,其读者遍布全国)。《三毛流浪记》以流浪儿的视角,鞭笞了冷酷、残忍、不平的现实社会,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而流浪儿“三毛”的坚强、乐观、善良、机敏,更是赢得了大人和孩子们的心。读者们纷纷给《大公报》写信,甚至给“三毛”寄去衣服和捐款。当时街面上《大公报》阅报栏,《三毛流浪记》这一块往往被“开天窗”,据说这是流浪儿们撕挖下来的。
《三毛流浪记》甚至打动了中国福利基金会创始人宋庆龄女士,她专门设宴招待张乐平,对张乐平说:“你为流浪儿童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该感谢你,“三毛”不会忘记你。”宋庆龄还策划创设了“三毛乐园会”,规定:凡每月捐赠一个孩子基本生活费(约3银圆),即成为“三毛乐园会”会员:每月救助5名贫困儿童,可成为荣誉会员;所有出资或捐物者都是“三毛之友”,接着宋庆龄又在上海举办了“三毛生活展览会”,参观者每天多达2万余人,张乐平专门为展览会画的300余幅画被认购一空,各界捐献的现款、金银首饰折合3206块银圆,可让1000余名流浪儿生活一个多月,宋庆龄非常高兴,给张乐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三毛乐园会”和“三毛生活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固然得益于宋庆龄的崇高威望,但也是通过“三毛”的巨大影响力来实现的。
连载不到一年,《大公报》就将《三毛流浪记》结集出版,又一次引发洛阳纸贵。王芸生是《大公报》连载《三毛流浪记》决策人,更是热心的读者,他为《三毛流浪记》一书所作的序,说出了《三毛流浪记》成为漫画杰作的道理:“三毛不是孤独的,他是多数中国孩子命运的象征,也是多数贫苦善良的中国人民的命运象征。我们的现社会,对多数孩子是残忍的,对多数贫苦善良的人民又何尝不是残忍的?
《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更可宝贵的,是它还在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类的同情心,尤其是在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把这份同情心培养长大,它会形成一种正义的力量,平人间的不平,改造我们的社会;-去掉一切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发扬温暖、仁慈、良善、真理与公道!三毛奋斗吧!在你流浪的一串脚印上,可能踢翻人间的不平,启示人类的光明!”
来自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三毛迎来了新生,人物造型由瘦骨嶙峋转向健康丰满。张乐平也创作了《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三毛学科学》等一系列作品,“三毛”还有了法语、英语、韩语、越南语、德语等多个语种的版本,“三毛”不仅是中国的“三毛”,也成了世界的“三毛”。
【来自嘉兴文史记忆.嘉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