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遥感技术监测地质灾害,北京平原沉降情况尽在掌握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52:4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遥感技术监测地质灾害,北京平原沉降情况尽在掌握

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快速获取灾害区域的影像数据,可以为救援指挥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对于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质灾害,SAR技术和InSAR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高精度监测,为灾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突发性地质灾害遥感监测

青海海东民和县泥石流监测

2022年7月25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发生特大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从灾后遥感卫星影像上可以看出,金田村和草滩村局地出现“砂涌”现象,泥石流使部分道路、房屋被淤泥包围、冲毁。


图1 青海海东民和县泥石流灾害遥感影像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滑坡监测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并触发了多处滑坡等次生灾害。


图2 滑坡前后两期对比图


图3 滑坡前后两期对比图

通过对比滑坡发生前后的影像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滑坡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摧毁、森林区域大片植被被掩埋或破坏。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地质灾害发生后,通过快速调度遥感卫星对受灾区进行拍摄,可以获取灾害影响范围并对道路、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受损情况进行评估,为救援指挥提供帮助,确保救援工作的高效和有序进行。

缓变性地质灾害遥感监测

常见的缓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往往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累进成灾、治理难度大,采用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及时发现潜在灾害隐患至关重要。

例如,在地面沉降的监测中,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可以穿透云层、不受天气和光照条件限制,实现对地面的大范围、全天时、全天候、可持续性监测。基于SAR影像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技术可以对微小形变进行高精度监测,从而成为了地表形变监测的有效手段。

北京市平原地区地面沉降遥感监测

北京市平原地区的地面沉降问题始终备受关注,为深入探究该地区的地面沉降状况,我们搜集了多期、长时序的 SAR 影像,并运用 InSAR 技术对其地面沉降速率展开分析。


图4 北京市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结果示意图

图4直观地呈现出北京市平原地区的地面沉降速率分布状况,颜色由蓝至深红色表明地面沉降速率逐渐递增,其中通州区(城市副中心)、朝阳区、昌平区东南部、顺义区西部、大兴区南部及海淀区北部等地区沉降速率相对较快。


图5 北京城市副中心地面沉降监测结果示意图

图5展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副中心中部及东南区域地表沉降速率相对较慢,最大沉降速率可达110-121毫米/年,主要集中在副中心的西南部。

利用InSAR技术获取城市地表及设施的形变信息,筛查形变发生区域,定位城市风险隐患,并持续监测其形变趋势,可以实现城市体检的全面化、精细化,为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制定、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遥感卫星凭借其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分辨率高以及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优势,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和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将有力推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的优化、管理效能的提升,为构建坚实的地质安全防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