巯嘌呤片短缺:儿童白血病用药困境与破解之道
巯嘌呤片短缺:儿童白血病用药困境与破解之道
近期,一种名为巯嘌呤片的药物在全国多地出现短缺,甚至在一些地方连续五个月断货。这种看似普通的药物,却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键用药,它的短缺直接威胁到众多患儿的生命健康。
短缺背后:多重因素叠加
巯嘌呤片的短缺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市场角度来看,巯嘌呤片属于典型的“廉价救命药”。这类药物虽然临床价值很高,但由于价格低廉,生产企业往往利润微薄,甚至可能出现倒挂现象。这导致许多企业缺乏生产动力,即使生产也是“小批量、短时间、间断性”生产,难以形成稳定的供应。
此外,巯嘌呤片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主要应用于儿童白血病治疗,这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而一些不法企业趁机进行原料药垄断,人为抬高价格,加剧了药品短缺。
从政策层面来看,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儿童用药的政策,包括优先审评审批、税收优惠等,但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政策激励力度相对有限,难以完全弥补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政策落地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企业难以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
政策重拳出击:规范市场秩序
面对巯嘌呤片等短缺药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202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明确禁止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实施价格垄断行为,包括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这一政策的出台,为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同时,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也积极行动,通过优先审评审批、加强生产供应监测、推动医保目录调整等措施,全力保障儿童用药的供应。据统计,2019年至今,医保目录已通过常规准入和谈判纳入超过60种儿童药,2018年版基药目录更是专门增设了儿科用药分类。
长期解决方案:建立长效机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巯嘌呤片等短缺药问题,需要建立一套长效保障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儿童药研制激励政策。这不仅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更要创新激励方式,比如通过专利保护、市场独占期等方式,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要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供应保障平台,实现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全程追溯,确保药品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
再次,要建立短缺药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药品短缺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短缺情况的发生。
最后,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原料药垄断、价格欺诈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维护市场秩序。
对患者家庭的建议
面对巯嘌呤片短缺的现状,患者家庭也不必过度恐慌。建议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了解替代治疗方案;同时,可以通过正规渠道了解药品供应信息,必要时寻求社会救助。更重要的是,要对国家的保障政策充满信心,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巯嘌呤片的供应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巯嘌呤片的短缺问题,折射出我国儿童用药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持续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儿童用药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