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隆德春官送福申遗成功,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
宁夏隆德春官送福申遗成功,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
“龙腾凤舞贺华年,隆德县城聚英贤。政通人和齐向前,城乡到处太平年……”随着春官们用方言送出的新春祝福,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城的年味被推向了高潮。这场名为“春官送福”的传统民俗活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成为了当地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更在2024年12月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历史渊源: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春官送福这一习俗在六盘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隆德县,春官又被称为仪程官,他们通常走在社火队的前面,为所到之处的人们送上新春的祝福。这种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岁首被确定在夏历正月初一,此后无论历法如何修订,岁首都固定在这一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春官送福已经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形式:方言贺词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
每年春节期间,隆德县城都会举办盛大的春官送福活动。春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外罩红色披风,手持羽扇,用当地方言为群众送上新春祝福。春官词采用押韵的七言四句形式,内容以祝福为主,朗朗上口,深受群众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官送福活动也在不断创新。在隆德县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仪程官宣讲大赛上,春官们不仅要送祝福,还要进行医保政策、宪法解读、交通安全、冬季防火等主题宣讲。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既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又让群众在欢度佳节的同时了解了国家政策,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社会影响:从地方民俗到人类非遗
春官送福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55岁的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村民刘亚玲说:“我从小就爱看社火,听仪程官送福,特别热闹。现在他们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像医保政策这些,都是对老百姓特别有用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这项活动,主办方还设置了罐罐茶品鉴、隆德暖锅品鉴、迎新送春联、妈妈油香展、年货展销等活动,让整个县城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春节(六盘山区春官送福)”作为子项目入选。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春官送福活动的文化价值,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未来发展: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隆德县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社火文化进校园、举办宣讲大赛等形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文化。12岁的李涵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此次宣讲大赛上担任仪程童子,说春官词时气势十足,引得场下阵阵欢呼。“我是在学校的社火兴趣班开始学春官词的,有同学说得比我还好。我会一直坚持学下去,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仪程官。”李涵星说。
成为“高人气”春官并不容易。47岁的张金虎是本次大赛的总仪程官,他花了五六年时间才从零基础成长为能在人前讲春官词的仪程官。他的师傅、73岁的翟士刚则认为,春官要有深厚的古诗词与历史文化积淀。“一开始我就是背唐诗、看历史,一有灵感就把词写下来自己说。日积月累,我不用背台词也能根据主题说了。”翟士刚说,他如今能即兴发挥说上两个小时。
隆德县春官送福活动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在于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这项活动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价值,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者的行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俗活动,必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