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关羽到苻坚:历史名人因何败亡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02: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关羽到苻坚:历史名人因何败亡

刚愎自用一般用来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的人,而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人刚愎自用最终付出了惨痛代价。
这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关二爷了,正是因为他的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了荆州丢失,败走麦城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关羽败亡的深层原因

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最终为孙吴所灭,失败的原因不仅在于其骄傲自大、轻视他人,更重要的是他在政治判断和军事布局上存在严重缺陷,这才是其败亡的根本原因。

关羽自视甚高不善于团结人心,他轻视麋芳、傅士仁等荆州守将,拒绝与孙权通婚联姻,这些都显示出他在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

然而更严重的是他在政治判断上失误,他不理解形势错误判断吴蜀关系,按诸葛亮的策略,关羽应与孙权修好共同对抗曹操。

但关羽不仅没有修好关系,还主动挑衅孙权,这使孙刘联盟破裂,给吴蜀相争创造了条件。

军事上关羽也存在问题,他轻敌深入占领襄樊后不思归还,反而攻打上庸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关羽似乎忘记了自己只是荆州守将,不是征伐之师,他不顾后方稳固大举进攻北伐,导致兵力分散疲弱,关键时刻后方支持不力,这是其失败的致命原因。

事实上关羽并非不明事理之人,但他过于自负认为自己必定成功,而忽视了潜在风险。

他明知孙权怀恨在心却不设防备,他明知力战曹军有风险却孤注一掷。正因如此,他在人际关系、政治判断和军事布局上都出现了严重疏漏,才导致最终失败收场。

关羽失败的根源不在其个人缺陷,而在于他在复杂形势下的错误决策。这充分说明一个人再英明神武,也必须正确认识形势,谨慎决策方能避免失败,关羽的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项羽的悲剧:杀敌如麻而输给自己

项羽骁勇善战对敌人可谓杀伐决断,他在灭秦之战中率军攻入咸阳,见到秦王宫的奢华富丽,十分恼怒,下令将宫殿尽数焚烧。

到了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又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刘邦此时实力远不如项羽,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然而项羽听信了项伯的话,没有对刘邦下手,而是放走了刘邦,这给了刘邦东山再起的机会。刘邦此举极大激怒了项羽的谋士范增,让他认为项羽难以成大事。

项羽还有一大失误,那就是没有给重要谋士韩信足够重用,韩信早年就在项羽麾下效力,但因才华出众引起项羽忌惮,项羽并不重用他。

韩信见自己在项羽这里没前途,就投靠了刘邦,后来成为刘邦麾下出类拔萃的谋士和统帅。

刘邦通过种种计策离间项羽与诸侯的关系,使项羽陷入孤立,而韩信又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使项羽军败如山倒。

此时的项羽已是孤家寡人,他也没有像韩信那样能忍辱负重重新振作,面对溃败的局面,项羽选择了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项羽之所以失败,关键是他对自己人太仁慈,对敌人却过于残忍,不听谋士建议,放走了刘邦这个心狠手辣的敌人,又没有笼络住自己麾下的重要将领。

到最后孤立无援败亡也就在所难免了,项羽的悲剧在于他杀敌如麻,却最后输给了自己的软肋。

他的失败给后人启发,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既要知人善任又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才能获得成功。

冉闵的民族政策

冉闵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政权的军事首领,他出身微賤依靠骁勇善战逐步崛起,后来他趁“后赵”内乱之机自立为帝,建立了短命的“冉魏”政权。

冉闵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汉族英雄,但他在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指挥作战上,都暴露出严重的缺陷,最终导致他兵败身死,他建立的政权也随即覆灭。

冉闵原本是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子,后来投靠石遵。349年石遵即位不久,冉闵趁机在邺起兵,很快攻下城池自称大魏天王。

次年正月冉闵在邺称帝,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通过这次政变军事叛乱,一个出生微贱的养子冉闵崛起为帝。

冉闵继位后,他的民族政策非常残酷和愚蠢,当时北方已经五胡乱华,北方各族民众对汉人统治者深恶痛绝。

冉闵却仍然主张汉族优越,下达了屠杀北方少数民族的暴政,这使得鲜卑等民族更为仇视冉魏政权,冉魏的处境十分孤立。

在对外战争上冉闵也表现出轻敌和鲁莽,352年冉闵兴兵北伐,意欲消灭北方强敌燕国,但在廉台一战中惨败。

战前冉闵的幕僚建议避开燕军锋芒,待其疲惫然后再战,但冉闵不听劝告,认为此举会被人耻笑。结果燕将慕容恪用计引誘,冉闵中计深入,被燕军围困住战败,冉闵本人也被擒获处死。

一个优秀的军事首领,既要在战场上勇猛善战,更需要政治远见和睿智,善于团结各民族,谨慎决策才能成就大业。冉闵只有勇而无谋,最终导致他战死沙场,他建立的政权也在他死后不久即告覆灭。

冉闵的失败给后人以深刻教训,五胡乱华的动荡时代需要有政治避讳和宽容之明,需要善于用人才而不因其民族背景而歧视,需要在战争中知进知退,用计谨慎而不轻敌。

苻坚置群臣劝谏于不顾

苻坚统一北方后自负盛极,志得意满决心南征东晋统一天下,为此他不顾弟弟苻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忠告,也不听从群臣的反对意见。

苻融劝谏道:“自古用兵之君,极力相攻,未有不败亡者。我大秦国家本为戎狄所建,正统尚在东晋。东晋虽国力衰微然正朔未灭,天意或不愿绝其社稷。”

言下之意,秦国刚刚统一北方国基尚浅,不应轻举妄动,况且东晋仍为正朔所在,非是我等可以轻易灭亡。

群臣中羌族贵族姚苌和鲜卑贵族慕容垂,虽然表面上赞同南征,实则图谋自利。一旦皇帝大军南下,他们便可趁乱称王,建立自己的政权,因此这些族群贵族是楚王室的心腹大患。

苻坚宠信的高僧道安,亦曾进谏阻止皇帝亲征。道安奏曰:“陛下若有心讨伐,不必亲临前线。驻锡京城指挥用檄文劝降东晋为上,若东晋不服,再派大将率军南下才是上策。”皇上领兵亲征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皇宫中张夫人也忧心忡忡,恳请苻坚三思:“臣妾闻君王出师在外,必当考量天时人心,方可进军。

如今鸡无惊夜鸣犬无因吠啼,马厩屡生骚动,军器库有异响,均为不利征战之兆。”张夫人意在警示皇上时运不济,需要观望形势不可操之过急。

太子苻宏和幼子中山公苻诜亦上言劝谏:“臣等闻明君善用贤臣,所以兴国强社稷,晋人有谢安、桓冲等英杰在,非我等可以轻視。”二公子言下之意,东晋有贤才辅佐,非是我军可以轻易取胜。

然而苻坚对众臣的反对意见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公元383年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南下,在淝水一战中被东晋军仅8万人击溃。

此役苻坚大败而归,各路叛军蜂拥而起,前秦濒于灭亡,不久苻坚在出逃长安途中被擒,终被姚苌活活勒毙。

苻坚不听劝谏,导致南征计划失败,也导致了前秦的覆灭,此次失败充分暴露了苻坚的刚愎自用,是他从盛转衰的转折点。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举报/反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