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摆脱“空心病”?一起聊聊无意义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18: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摆脱“空心病”?一起聊聊无意义感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生活缺乏意义,陷入所谓的“空心病”。这种情感困扰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抑郁等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设立目标、发展兴趣爱好、建立社交关系等方式,逐步克服无意义感,找回生活的掌控感和幸福感。

01

什么是无意义感?

无意义感,也被称为“空心病”,最早由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于2016年提出。它指的是因价值观缺陷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感觉生命失去了活力和价值,生活失去动力和希望,对自我缺乏清晰客观的认知定位,价值观迷失虚无、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低,精神世界充斥着空虚感和无聊感,内心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甚至会产生无助绝望以致于想要舍弃自我生命的心理状态。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表示,青少年普遍存在“四无”问题: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全球范围内,七分之一的10-19岁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占该年龄段全球疾病负担的1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2023年10月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0%和30%。

02

无意义感的成因

无意义感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心理学理论来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更加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然而,很多青少年在追求精神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屡遭挫折,在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氛围的熏陶下,家庭和学校教育只注重青少年的学业发展而忽视了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只强调维分数论的背后,是青少年思想境界的迷失与困惑。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角度。他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权威和约束的削弱,人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也带来了孤独、焦虑和无意义感。面对这些挑战,人们可能会选择趋同性、过度依赖技术和消费主义,或者通过破坏欲来逃避自由带来的心理困境。

03

如何应对无意义感?

  1. 体育运动:研究表明,中度至剧烈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益。彭凯平教授的课题组发现,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中度至剧烈的体育运动尤为有益。

  2. 自我肯定:另一项研究招募了全国112所中学的2234名学生,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发现对价值观的自我肯定,有助于提升中国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积极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

  3. 正念思想:保持正念的思想,永远想着你想要的,而不是想着你不想要的。当面对一个事情时,第一反应是联想到不想要的东西,比如失败了怎么办?得不到怎么办?在这个时候,要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思想此刻锚定在不想要的东西上。

  4. 感受释放:任何想法都会引发感受,当感受到模糊不清的时候,要把模糊不清给释放掉,去找到喜悦、或者悲伤、或者痛苦,把这些痛苦、悲伤、恐惧一层又一层去释放掉,直到迎来无畏,接受、平和。

  5. 建立连接:彭凯平教授指出,意义感其实是一种连接。我们需要让大脑和意义相关的事情与积极的、美好的、高尚的、幸福的体验连接在一起,这样才会活得有意义。

  6. 接受无聊:如你百无聊赖感到厌倦,那么你就是厌倦的。如果你感到痛苦,那你就是痛苦的。不要试图找到逃离这种状态的出口,因为你的无聊状态意义重大。如果你能理解,那么就和厌倦为伴。如果你说:“我很无聊,想做些其他的事情。”这仅仅是你想摆脱无聊。而且因为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出于摆脱无聊的目的,所以你做得越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伤害也就越深。还不如什么都不做或者少做一点,保持自我。

04

真实案例分享

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感觉这俩年,活得感觉没啥意思,但叫我去死,我又不敢,因为我还有我的家人。从22年毕业之后,因为口罩在家待了半年,考好的工作也因此也推迟了入职,那段日子是我最开心的时光,没有工作的压迫,也没有家人的催促学习,天天就是玩。自从23年去上了班,因为异地的原因,也因为单位领导的排挤,我陷入了深深的内耗,感觉异地的我得不到理解,工作认真,也得过几项(非单位内的)奖,但在领导眼里,我就是一个女孩子,一个不是本地的女孩子,夜里经常自己偷偷哭。24年我想明白了,其实很多事不怪我,但我还是会内耗,我开始逃避工作甚至是生活,什么我都逃避,我逃避现实中跟人的交谈,之前在朋友眼中的小太阳的我,也变成一个不爱笑而且特别丑的人。我其实也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一份工作将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消耗殆尽罢了。”

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无意义感对个体生活的影响。这位网友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太阳”,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她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陷入了深深的内耗和逃避中。她的经历提醒我们,无意义感和空心病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阶段面临这样的困扰。

05

结语

无意义感和空心病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体育运动、自我肯定、正念思想等方法,我们可以逐步克服这种情绪,找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