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研究: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影响体检人群肿瘤标志物水平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研究: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影响体检人群肿瘤标志物水平
2024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对体检人群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这项研究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诊疗依据,也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参考。
研究背景:疫情下的体检困境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医疗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控制疫情传播,各国纷纷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常规医疗服务的开展。体检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研究显示,2020年疫情初期,全国体检行业整体下滑明显。以北京为例,2020年1-2月,北京市体检中心的体检量同比下降了80%以上。即使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体检率也未能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这种变化可能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设计:大规模数据支撑
为深入了解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对体检人群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收集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该院进行体检的41,295例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2年共19,965例(男性7780例、女性12,185例),2023年共21,330例(男性8165例、女性13,164例)。
研究团队检测了男性体检人群的AFP、CEA、CYFRA21-1、PSA、CA125、CA199、CA242,以及女性体检人群的AFP、CEA、CYFRA21-1、CA125、CA153、CA199、CA242等肿瘤标志物。所有检测均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主要发现:CEA水平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所有检测的肿瘤标志物中,CYFRA21-1和PSA两个指标的变化最为显著。
- 男性体检人群中,2022年的CYFRA21-1异常检出率为10.5%,而2023年这一比例上升至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36, P<0.05)。
- PSA在2022年的异常检出率为4%,2023年则降至3.2%,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07, P<0.05)。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变化在不同年龄段中表现不同:
- 2023年,18~30岁和>60岁男性体检人群中,CYFRA21-1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从2022年的3.6%和24.9%上升至5.4%和28.2%。
- 相反,2022年18
30岁和5160岁男性中PSA的异常检出率(0.5%和3.6%)高于2023年(0.1%和2.3%)。
临床意义:早期预警与精准诊疗
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它提示我们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可能对体检人群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特别是对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其次,研究发现的年龄差异提示我们,在不同年龄段中,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可能具有特定的临床意义。
例如,CYFRA21-1在年轻和老年男性中的异常检出率上升,可能与疫情期间就医行为的改变有关。疫情期间,一些人可能因担心感染而推迟就医,导致潜在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PSA水平的变化则可能与男性生殖系统健康状况的变化有关。
未来展望:优化肿瘤筛查策略
基于这项研究的发现,专家建议:
-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肿瘤筛查,特别是疫情期间就医行为改变的人群
- 关注特定年龄段的男性健康,如18~30岁和>60岁男性
- 优化肿瘤标志物检测策略,结合影像学等其他检查手段提高诊断准确性
-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对肿瘤早期筛查重要性的认识
这项研究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诊疗依据,也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参考。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如何在常态化防控的同时保障常规医疗服务的开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