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也能开“处方”?揭秘运动处方师的工作日常
运动也能开“处方”?揭秘运动处方师的工作日常
运动处方师是做什么的?他们如何通过运动帮助人们提高身体机能,甚至实现疾病预防和辅助治疗?让我们跟随两位运动处方师的工作日常,揭开这一职业的神秘面纱。
给人诊断,却不开药,只是采用“处方”的形式,为咨询者规定锻炼的内容、方法、种类、强度等,就能有效帮助咨询者提高身体机能,甚至实现预防和辅助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功效,这就是运动处方师的工作内容。10月30日,笔者来到了宿迁市国民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中心,采访了两位运动处方师,揭开这一职业的神秘面纱。
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请您按照建议及时调整运动力度,并及时到医院复检。”10月30日下午,笔者见到了年轻的运动处方师杜红武,他正在给咨询者耐心地解答康复过程中遇见的难题。杜红武是一位“90后”,年轻、能干、负责、有耐心,是咨询者对他的评价。
杜红武介绍,作为一名运动处方师,需要具备专业的康复医学和运动学相关知识,将这二者合二为一,对“症”下药,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杜红武在工作中
杜红武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是运动人体科学,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涉及运动学、生物学、康复医学等学科,这与运动处方师的专业需求联系紧密。毕业后,杜红武一直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并在近两年通过学习取得资格认证,成为一名运动处方师。
“运动处方师需要指导健身者采取正确的锻炼方法。”杜红武介绍,他的工作内容就是针对个人身体状况,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其特点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一千个患者,需要一千种“运动处方”。在“问诊开方”的过程中,运动处方师需要依据医院的诊断书,例如体检报告、病历等,并结合患者的健康调查问卷,进行专业分析,以此判断患者是否有能力使用“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有六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频率、强度、时间、类型、总量、进程。处方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史、体能情况等,对运动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力求让患者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杜红武说。在一张“运动处方”单中,有氧训练、无氧训练、柔韧度训练、力量训练等被科学合理安排给患者,这就需要运动处方师和患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定期对患者进行“面诊”,再调整处方中运动的比例和强度。
杜红武擅长运动损伤类患者的运动康复训练,目前,已经帮助近百名运动爱好者制定专业治疗方案,恢复健康。看着这些运动爱好者在自己的帮助下重返心爱的运动场地,他觉得十分欣慰。
在宿迁,运动处方师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大城市。为了倡导“运动促进健康”这一生活理念,也为了让运动处方师这一职业被更多的人知晓,杜红武利用休息时间定期为社区居民“把脉问诊”,提供专业的运动建议。去年至今,他已参加各类进社区活动20余场。
科学引领,健康同行
刘洋是宿城区人,是一名“80后”。他是运动处方师,同时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营养师。“我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和社会体育健身指导。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专业的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才需要进行专业咨询,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刘洋表示,运动处方师的服务对象很广泛,运动员、运动爱好者和有特定运动需求的群体都涵盖在内。
刘洋在工作中
“在工作中,我接触到的咨询者大多是运动损伤者、慢性病患者、久坐人群和术后康复者。”刘洋说,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与健身房追求短期效果的塑形或减脂方案不同,运动处方师给出的运动指导建议往往是分阶段长期进行的。“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刘洋强调,运动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长期的身体健康。
“我们会定期开展一些运动促进健康方面的公益活动,为参与者提供咨询服务和体质检测,以便针对性提出运动指导建议。”刘洋介绍,体质检测时会测量身高、体重、血压、骨密度等指标,运动处方师对个人身体素质进行全面评估之后,才会为咨询者提供运动指导建议。
“我们给出的运动指导建议包括运动目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内容,同时也会为咨询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营养建议,让每位咨询者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刘洋拿出了一份“运动处方”,边说边向笔者展示。
“为了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我们会对咨询者进行定期回访,及时了解咨询者的身体情况和运动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刘洋说。同时,他也坦言,运动处方师给出指导建议只是一方面,如果想要真正取得效果,还需要咨询者按照指导建议去执行,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谈及从事这份工作的初衷,刘洋表示,这既是出于个人对运动的热爱,也是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存在错误的运动观念,也对运动损伤缺乏了解。很多人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选择运动方式,有时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导致健康受损。”刘洋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掌握科学运动的方法,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徐欢 云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