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半边街上的“添一家”:一碗米线里的夫妻坚守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57: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半边街上的“添一家”:一碗米线里的夫妻坚守

在云南省昭通市古城内,有一条名为“半边街”的老街。据《昭通志稿》记载,这条街最早可追溯至清雍正十年(1732年)。在这条充满历史韵味的街道上,一家名为“添一家”的小吃店,以其独特的米线和面条,成为了昭通美食的代表。

01

从南门到半边街:一家小店的坚守

“添一家”的故事,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吴智莲在洒渔集镇上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在进货过程中,她结识了四川宜宾供销社驻昭通站点的梁德鹏。两人互生情愫,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

面对生活的压力,夫妻俩凭借对美食的热爱,在南门开设了一家名为“添一家”的小吃店。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生活不紧不慢,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开过酒楼。然而事与愿违,因经营不善,酒楼最终倒闭了。经历这次挫折后,他们决定回归到自己熟悉的领域。2005年,他们又在半边街开设了“添一家”,此后就再也没有挪动过。

02

一碗米线里的匠心

走进“添一家”,门面不大,里面放置了7张桌子,每张桌子下面摆放着几个圆凳,往里走是用铝合金板隔开的后厨。操作台上放着油盐酱醋,靠西的墙边有两口汤锅,一口用来烫米线,一口用来熬汤。

“老板,大碗米线,加肉,多放点番茄!”
“要得!”

店主吴智莲的脸上洋溢着喜色,她用左手从旁边的米线桶里捞出相应分量的米线,快速地丢进滚烫的锅里,右手用一双长长的筷子在锅里不停地搅动,然后把烫好的米线捞出来放入碗里,再熟练地舀一勺熬好的骨头汤倒入碗中,加上配料和臊子,最后撒上碧绿的葱花,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米线便被端上桌子。食客们围坐在桌旁,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聊着家常,享受着这平凡而温馨的时刻。

03

一个女人的坚守

生活条件逐渐好转的时候,梁德鹏却突然因病去世,面对痛失丈夫的打击,吴智莲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将对丈夫的思念转化为动力。她坚持每天亲自挑选食材,确保每一种食材都保持原有的风味。社区里的居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在“添一家”找到家的味道。

就这样,“添一家”不仅成了半边街的标志性店铺,也成了吴智莲情感的寄托。

04

半边街的前世今生

据《昭通志稿》及相关资料记载,半边街曾被称为“辅政街”,在昭通古城的街巷变迁中,其作为北正街的一部分,街名多次更替。旧时,北正街一段因有牌坊,因此又名“木牌坊”。

关于“半边街”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有人说,因为这条街仅有一边能被阳光照射,故被称为“半边街”;也有人说,很早以前,这条街一侧是民宅,另一侧是商铺,因此逐渐得名“半边街”;还有人说,这条街因街道狭窄,仅有一条街的一半宽,因而被人叫作“半边街”……无论哪种说法,半边街的得名都合乎民众对街道的时代要义。

05

老手艺人的坚守

在半边街,不仅有“添一家”这样的美食店铺,还有许多像张龙荣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人。小皮匠的修鞋店虽然不足5平方米,但他精湛的手艺和对传统的坚守,让他成为了半边街的一道独特风景。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小皮匠说,在过去,只要学会一门手艺就不怕没饭吃。“娃娃早就叫我不要做了,可我还是舍不得,对这里有感情了。”

现代化进程势不可当,如今的半边街,虽然还是那条街,但已今非昔比,早已旧貌换新颜。2008年,因古城改造,原住户建起了仿古建筑,靠着租赁商铺赚了钱,买了商品房。房子几易其主,可小皮匠依然坚守在这个狭窄的楼道内。“守摊不为挣钱,图的是快乐。

“添一家”和半边街的故事,是昭通美食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缩影。在这里,每一碗米线、每一双修好的鞋子,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温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