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援藏30年:文化融合助力高原发展
青岛援藏30年:文化融合助力高原发展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青岛自此与日喀则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跨越千山万水,将青岛的科技、人才、管理经验带到雪域高原,为日喀则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青稞飘香: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蝶变
青稞,这种在高原上生长了数千年的作物,如今正以全新的面貌走进人们的视野。在青岛援藏组的大力支持下,日喀则的青稞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
西藏稞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条现代化的青稞谷物专用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这条2024年8月投产的生产线,填补了西藏青稞预拌粉专用生产线的空白。公司董事长郭文宏介绍,目前公司已与多家企业合作,推出了青稞面条、烘焙食品、饮料、蛋白代餐棒等多样化产品,年产能达到精制青稞面粉超1.3万吨、青稞烘焙预拌粉2.6万吨,全部投产后产值将突破3亿元。
在产品创新方面,青稞产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4年,由江孜青稞发酵种和青稞面粉制作的面包在IBA世界面包锦标赛中大放异彩,一举夺得总冠军,并在两个单项中获得第一名。这一突破不仅展现了青稞产品的高品质,也向世界展示了这一高原特产的独特魅力。
目前,江孜县已研发生产出40余种青稞系列产品,从传统的糌粑、青稞酒,到现代化的饼干、面包、罐装酒等,产品种类日益丰富。这些产品不仅在西藏本地广受欢迎,更成功打入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文化地标:西藏首座青稞博物馆
2023年,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在日喀则落成——这是西藏首座以青稞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互动方式,生动展现了青稞的种植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产业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和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着青稞种植的悠久历史;一件件古老的农具诉说着先民们的智慧与辛劳;现代化的展厅则展示了青稞深加工的最新成果。这里不仅是青稞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青岛与日喀则文化融合的见证。
多元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增收
除了青稞产业,青岛援藏组还积极推动日喀则其他特色产业的发展。在藏药种植方面,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藏药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扶持了一批藏药加工企业,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藏药产品。
手工艺品加工也是青岛援藏的重点支持领域。通过技能培训和市场对接,帮助当地手工艺人提升制作水平,拓宽销售渠道。如今,越来越多的日喀则特色手工艺品出现在内地市场,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让内地民众更好地了解了藏族文化。
深度融合: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30年的援藏历程,见证了青岛与日喀则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青岛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通过产业援藏、人才援藏、教育援藏等多维度的支持,日喀则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两地人民的交往交流日益密切,相互了解不断加深。青岛援藏干部与当地群众一起工作、生活,共同克服困难,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跨越地域的友谊,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展望未来,青岛与日喀则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两地将继续深化产业合作,推动日喀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让两地人民的心靠得更近,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