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检小车测量原理与应用
轨检小车测量原理与应用
轨道检测小车是一种检测静态轨道不平顺的便捷工具。它采用电测传感器、专用便携式计算机等先进检测和数据处理设备,可检测高低、水平、扭曲、轨向等轨道不平顺参数。
GRP1000测量系统主要由手推式轨检小车和分析软件包两大部分组成。即可单独测量轨道水平,轨距等相对结合参数,也可配合LEICA TPS全站仪来实现平面位置和高程的绝对定位测量,上述绝对定位测量通过全站仪的自动目标照准功能以及与GRP1000之间持续无线电通讯来完成。
测量外业完成后,系统能产生轨道几何测量的综合报表。用户可根据需要定义报表的输出界面,选择性的输出轨道位置、轨距、水平、轨向(短波和长波)、高低(短波和长波)等几何参数。GRP1000在德国高铁竣工测量、西班牙高铁无碴轨道施工、京津城际轨道第三方检测及武广客运专线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Leica TCRP 1201 全站仪
GRP1000 轨道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
GRP1000 轨检小车精度如下:
项 目 | 精 度 |
---|---|
里程 | 光电记数器测量方式 |
测量误差 | < 0.5% |
里程分辨率 | ±5mm |
轨距(mm) | 1435 |
轨距传感器量程 | -25mm~+65mm |
轨距传感器精度 | ±0.3mm |
水平传感器量程 | -10°~+10°换算成高差±225mm |
水平传感器精度 | ±0.5mm |
水平位置和高程测量精度 | ±1mm |
检测内容及方法
- 中线坐标及轨面高程
轨道中线坐标和轨面高程的检测,是对线路轨道工程质量状况的最基本的评价。通过检测轨道实测坐标和高程值与线路设计值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值, 可以全面直观的反映轨道工程质量。
在进行轨道中线坐标和轨面高程检测时,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实测出轨检小车上棱镜中心的三维坐标,然后结合事先严格标定的轨检小车的几何参数、 小车的定向参数、水平传感器所测横向倾角及实测轨距,即可换算出对应里程处的中线位置和低轨的轨面高程。进而与该里程处的设计中线坐标和设计轨面高程进行比较,得到实测的线路绝对位置与理论设计之间的差值,根据技术指标对轨道的绝对位置精度进行评价。
坐标换算中所用到的轨检小车独立坐标系示意图如下。
轨检小车独立坐标系示意图
- 轨距检测
轨距指两股钢轨头部内侧轨顶面下16mm处两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轨距不合格将使车辆运行时产生剧烈的振动。我国标准轨距的标称值为1435mm。在轨距检测时,通过轨检小车上的轨距传感器进行轨距测量。
轨检小车的横梁长度须事先严格标定,则轨距可由横梁的固定长度加上轨距传感器测量的可变长度而得到,进而进行实测轨距与设计轨距的比较。
轨距示意图如下。
轨距示意图
- 水平(超高)检测
列车通过曲线时,将产生向外的离心作用,该作用使曲线外轨受到很大的挤压力,不仅加速外轨磨耗,严重时还会挤翻外轨导致列车倾覆。为平衡离心作用,在曲线轨道上设置外轨超高。
检测时,由轨检小车上搭载的水平传感器测出小车的横向倾角,再结合两股钢轨顶面中心间的距离,即可求出线路超高,进而进行实测超高与设计超高的比较。在每次作业前,水平传感器必须校准。
超高示意图如下。
超高示意图
- 轨向/高低检测(中国标准)
轨向指轨道的方向,在直线上是否平直,在曲线上是否圆顺。如果轨向不良,势必引起列车运行中的摇晃和蛇行运动,影响到行车的速度和旅客舒适性,甚至危及行车安全。高低是指钢轨顶面纵向的高低差。高低的存在将使列车通过这些钢轨时,钢轨受力不再均匀,从而加剧钢轨与道床的变形,影响行车速度与旅客舒适性。
实测中线平面坐标得到以后,在给定弦长的情况下,可计算出任一实测点的正矢值;该实测点向设计平曲线投影,则可计算出投影点的设计正矢值, 实测正矢和设计正矢的偏差即为轨向/高低值。
轨向/高低(10米弦长为例) 检测示意图如下。
轨向/高低检测示意图
- 短波和长波不平顺(德国标准)
a、短波不平顺
假定钢轨支承点的间距,或者说轨枕间距为0.625m,采用30m弦线,按间距5m设置一对检测点,则支承点间距的8倍正好是两检测点的间距5m。检测示意图如下。
短波不平顺检测示意图
工作流程
- 前往现场检测之前在计算机中对设计数据(平曲线,竖曲线,超高)复核无误后输入到测量控制软件中
- 把CPIII成果输入到全站仪中。到达现场后对控制点进行检查,确保控制点数据(平面坐标及高程)正确无误,检查控制点是否受到破坏。
- 为了确保全站仪与轨检小车之间的通视,以及测量的精度,测量区域应尽量避免其它施工作业。
- 使用8个控制点(CPIII)进行自由设站;全站仪自由设站时,平差后东坐标、北坐标和高程的中误差应在1mm以内,方向的中误差应在2秒以内, 否则应重新设站。
- 进行正确的测量设置,比如高程以内轨为基准、超高以1.5米为基长等
- 轨检小车每次测量作业之前都要对超高传感器进行校准
- 全站仪搬站后前后两个区间的测量需交叠5-10米。
- 测量完成后,输出轨道几何参数,制作报表并进行评价。可根据需要定义报表的输出内容,选择性的输出轨道平面位置、轨面高程、轨距、水平/超高、轨向(长波和短波)、高低(长波和短波)等参数的偏差。
轨道精调测量质量控制措施
- 严格检查设计数据(平曲线,竖曲线,超高,控制点),检核无误输入到计算机中
- 到达现场后检查控制点是否发生变形或遭到破坏
- 每天开始测量之前检查全站仪测量精度:正倒镜检查全站仪水平角和竖角偏差,如果超过3 秒,在气象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进行组合校准及水平轴倾斜误差(α)校准;检查全站仪ATR 照准是否准确(照准偏差少于3 秒)
- 全站仪采用后方交会的方法进行设站,设站距离应控制在70 米以内;测量条件较差时,根据具体环境缩短目标距离(建议50-60m,实时测量结果应稳定在 0.7mm 以内);恶劣条件下禁止作业
- 为了确保全站仪得设站精度,建议使用8 个控制点,如果现场条件不满足,至少应使用6 个控制点。设站中误差为东坐标、北坐标和高程:1mm;方向:2”;与轨检小车同向的控制点自由设站计算时弃用要谨慎
- 全站仪设站的位置应靠近线路中心,不可在两侧控制点的外侧
- 设站后要使用控制点检核全站仪设站,搬站前也要再次检核,以证实此次 设站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如测量条件不佳,测量期间可增加检核次数
- 每天测量之前都要在稳固的轨道上对超高传感器进行校准,校准后可在同 一点进行正反两次测量,测量值偏差应在0.3mm 以内;如发生颠簸、碰撞或气温变化迅速,可再次校准
- 采集数据时小车要停稳,棱镜要正对全站仪;全站仪采用精确模式
- 测量时应尽量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轨检小车应由远及近靠近全站仪的方向 进行测量。因为随着时间的增加,全站仪的设站的精度在降低,而测距的 精度随着距离的缩短在增加。如果选择由近及远远离全站仪的方向进行测 量的话,测距和设站的精度都在降低,不利于测量结果的稳定
- 测量时要实时关注偏差值,如果存在明显异常,需重复采集数据,覆盖之 前采集的结果,如依然存在突变,要及时分析原因
- 全站仪搬站后进行设站时,应使用上次设站已经用过的4-6 个控制点,以保证轨道的平顺性
- 两次设站后交叠段的重复测量偏差不应小于2mm,交叠补偿量可参照1mm/10m 的比例进行换算;补偿一般在下一站测量区间进行
- 如轨道粗调放样偏差较大,应避免对单点进行调整,并增加精调次数
- 最终精调和浇注的时间差超过12 小时,需要重新复测;气温迅速升高或降低15 度时,需要重新测量
- 浇注混凝土之前任何人对轨排位置有任何疑问,应及时通知测量人员,必要时对轨道进行随机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