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二寺:一座融合金代建筑与佛教艺术的千年古刹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11: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二寺:一座融合金代建筑与佛教艺术的千年古刹

不二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它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年),现存主要建筑为金代风格的三圣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欣闻阳曲县有座不二寺,是一座金代木构,拥有千年古刹和国宝单位双重标签,令人向往。甲辰之年,孟春时节,带着对“不二”的好奇之心,走进阳曲县,探访不二寺。

不二寺的历史沿革

不二寺,又名“不二禅院”,位于阳曲县黄寨镇首邑西路,原址建在阳曲县黄寨镇小直峪村。据说,寺院规模宏大,除三圣殿外,还有乐台、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元代砖塔、明代石塔等建筑。后来,仅存三圣殿和砖塔。由于大殿残破不堪,且受自然条件限制,在原址保护困难极大的情况下,1987年,就将三圣殿整体搬移到现址予以保护,原址尚存砖塔。据脊檁及碑文记载,不二寺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距今1068年。宋咸丰六年(1003)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再修,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仅存三圣殿,为金代建筑之代表作,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名的由来

追溯寺名来历。原来,“不二”是一个汉语词汇,源于佛教用语,意为无彼此之别,出自《佛学大辞典》“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意为凡能悟到“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不二寺的创建者喻“寺”为“门”,寓意佛教信徒由此门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



说起“不二寺”,我自然想到了太原文殊寺和交口静慧寺山门背后之“不二法门”门额。所谓“不二”者,非两极端也;“法门”者,修行入道门径也。“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之法门。后喻为最好或独一无二之法。语出《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其实,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有得道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佛教有84000法门,“不二法门”为最高境界。如能入得此门,便进入了佛教的圣境,可以直见圣道,也即达到了超越生死之涅盘境界。从佛教哲学观来看,“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其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

古建筑特色

在不二寺内,除了三圣殿外,2005年修建了大雄宝殿,2016年于三圣殿东西两侧复建了东西配殿,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逐步显示了寺院的完整性。

三圣殿

大殿,名为三圣殿,亦叫大雄宝殿。在当年搬迁之时,人们在大殿明间脊檩上发现有:“大汉乾佑九年丙辰岁建造都维那宋会徐德”、“咸平六年庚子岁重建”和“大明昌六年岁次乙卯八月癸丑月十七日重建法堂记”三条墨笔题记,结合大殿木构架与制作手法特征,由此判定大殿始建于北汉乾裕九年(956),宋咸平六年(1003)重建,现存为金明昌六年(1195)维修后面貌。金代维修时,内部保持原样,外部改为金代建筑风格。


三圣殿,坐北朝南,为金代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84.19平方米。青石台基,长13.1米,宽14.06米,高0.76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设廊,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跳五铺作双抄,柱头及补间铺作各一朵。补间斗栱施真昂,后尾挑至平榑以下,平梁上施双层叉手,为别处所罕见。前檐当心间设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


三圣殿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栱”的实物例证。斗拱是中国高等级宗教建筑的特定标志。它的外檐用五铺作重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拱出二抄,重拱计公造,又加一攒补间真昂,使檐部内外重量得到平衡,是杠杆原理的巧妙运用。在正心枋上雕出横拱二层,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结合,太原市仅此一例。殿内梁架为金代形制,驼峰托脚皆备。平梁上双层叉手,为他处所未见。这座建筑为研究宋金时代的古建筑提供了范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彩绘泥塑

殿内存释迦牟尼、弟子、菩萨等明代彩绘泥塑9尊,保存完好。主尊为释迦牟尼说法像,结跏趺坐于须弥台座的莲花上,肉髻,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褶下垂,覆盖台座。背后为高4.7米、宽2.6米大背光,呈尖拱形,上塑花卉、莲瓣及佛界人物。左侧迦叶,右侧阿难,为释迦牟尼弟子。两侧左为骑象普贤菩萨,右为骑狮文殊菩萨,相对微侧,视线相向。文殊菩萨前有一矮小胡人像,作牵狮状。左侧为胁侍菩萨,面目丰腴,裸露上身,挂璎珞,下着锦裙,体型优美。二护法金刚力士,左侧白脸,手握刀把,右侧红脸,手持利剑,威武刚猛,分别立于最外侧。


这里和大多数佛教寺院释迦牟尼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不同的是,释迦牟尼两侧则是普贤在左、文殊在右。为此,在迁建过程中曾有过争论。当年,在申报“国保”时,从查阅史籍中得知,北汉时期的礼制就是右手为上、左手为下。由此,揭开了不二寺普贤在左、文殊在右的谜団。



壁画艺术

三圣殿内东西山墙存壁画80平方米,每面山墙又分上、中、下三层,各层之间以云层相隔。上层均绘手持灵芝的吉祥女,在彩云缭绕中飞动,是为飞天。东面山墙中层绘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主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左右分别为日光和月光菩萨。下层绘十二药叉神将,下层中间则是一幅民间舞狮图,威猛的狮子随着舞狮人的动作侧头起步,翩翩起舞。西面山墙中层绘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右分别为大势至和观世音菩萨,又称西方三圣、阿弥陀三尊。下层左右两侧绘十六罗汉,下层中间稍低部位绘皇帝礼佛图,与东面山墙所绘的民间舞狮图情景相互呼应,构成一幅欢乐祥和、国泰民安的画卷,工笔细腻,线条流畅,反映出画工高超的技艺。

古代匠师们根据殿内的有限空间,巧妙地把彩塑、壁画与须弥座、山墙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了佛的三个世界的整体。塑像是裟婆世界的华严三圣,故名三圣殿。两侧山墙存壁画,东西对称。每壁分上中下三层画面,用云层分割又相衔接,使画面清晰、和谐、统一。其一,上层云天缭绕,表示佛国天堂情景。吉祥女手持灵芝,飘然其间,用飘带的向后飘动,彩云徐徐后退,描绘了飞动之态。其二,东墙中层绘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主尊药师如来,其左右为日光和月光菩萨,描绘了“东方三圣”。而西墙中层绘“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大势至和观音菩萨。其三,壁画之力作在下层,突出了世俗化的特点,最为精彩。东墙下层是药师佛的保护神,称“12药叉神将”,代表84000药叉,表示除84000烦恼,成84000菩提。

石碑与附属建筑

在三圣殿前,两侧存立有元至元三十年(1293)、清康熙十年(1671)、雍正二年(1724)、乾隆六年(1741)石碑4通石碑。据雍正二年(1724)碑文载,不二寺有“正殿一、东西殿二、天王殿一”,是一座重院的古老刹院。大殿前面东西两侧立有明洪武年间(1368-1398)雕造八角三层石经幢和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六角五级砖塔各1座。


阳曲县的历史人文

回望三晋首邑。不二寺所在的阳曲县,史称“三晋首邑 ”,隶属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的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与寿阳县毗连。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阳曲现有文保单位579处,其中,国家级5处。2007年,阳曲与平遥、敦煌、大理等历史文化厚重之地同时入选“一生要去的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拥有5000年文明的阳曲县,堪称历史人文大县。


一座不二寺,一处首邑地,在滹沱河畔美丽邂逅,演绎了一段晋阳首邑的人文史话,留存了一处金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承载了一种晋阳府首邑不朽的历史记忆。


文末,附刘新春《不二寺》诗一首:

阳曲北留不二寺,
落成五代逾千年。
华严三圣呈唐貌,
罗汉群图溯宋源。
不二法门升境界,
唯一佛性是超凡。
诚休心净除邪恶,
梯路一台一步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