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的区划调整历程:从元朝至今的6个区县格局
扬州市的区划调整历程:从元朝至今的6个区县格局
扬州市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其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从元朝的行省制度到现代的地级市架构,扬州市的区划调整见证了其发展历程。本文将详细介绍扬州市的区划变迁历史及其现状。
一、历史背景与区划变迁
元朝时期:元朝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扬州作为江浙行省的一部分,其行政区划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
明清时期:扬州成为明清两朝的漕运转运中心和两淮食盐的转运站,经济发展迅速,辖区范围也逐渐扩大。清朝时期,扬州府下辖了高邮州、泰州等地,被称为“扬八属”。
民国初期:由于军阀混战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江苏省被划分为苏南行署区和苏北行署区,行政区划经历了较大的变动。
新中国成立后:
- 1952年,苏北、苏南行署区合并,重新设立了江苏省。
- 1953年,泰州专区更名为扬州专区,管辖范围包括扬州市、泰州市以及多个县。
- 1956年,江都县被拆分为江都县、邗江县两个县。
- 1960年,扬州专区在高邮县、宝应县部分乡镇的基础上设立了金湖县。
- 1966年,仪征县、六合县、金湖县划入了六合专区管理。
- 1971年,六合地区被撤销,仪征县、六合县重新划入了扬州地区管理。
二、区划调整的现代化进程
1983年扬州地级市设立:扬州地区被撤销,设立了扬州地级市,同时设立了广陵区和郊区(后更名为维扬区),以及多个县。
八九十年代的发展:随着扬州市的持续发展,仪征县、高邮县等地陆续被撤销,设立了县级市。同时,江都县也被撤销,设立了江都区。
21世纪以来的调整:
- 2000年,邗江县被撤销,设立了邗江区。
- 2002年,维扬区成立,由原扬州市郊区更名而来。后来,维扬区被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到了周边的邗江区和广陵区。
- 2011年,江都县级市被撤销,并设立了江都区。
三、现有区划格局与功能定位
目前,扬州市下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区,以及宝应县、高邮市、仪征市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这些区县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扬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邗江区与广陵区:作为扬州市的核心区域,两区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两区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江都区:作为扬州市的新兴工业区,江都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区积极引进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为扬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宝应县:作为扬州市的农业大县,宝应县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该县还积极推动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为扬州市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邮市与仪征市:这两个县级市在扬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高邮市以湖光山色著称,旅游业发达;仪征市则依托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工业、物流等产业。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