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炒茶技艺:传承千年的非遗瑰宝
西湖龙井炒茶技艺:传承千年的非遗瑰宝
9月26日,在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一场特殊的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35位年轻人坐在锅温超过200摄氏度的炒锅前,专心致志地炒制着茶叶。他们的师傅——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也来到了现场,时刻关注着徒弟们的炒制手法和锅中茶叶的变化。这场新生代茶人非遗技艺传承竞赛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比拼,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西湖龙井:一片叶子的传奇
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天下,被誉为“绿茶皇后”。2024年最新评估结果显示,西湖龙井品牌价值已达84.35亿元,连续6年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
西湖龙井茶的独特品质,离不开其精湛的炒制技艺。2022年,“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荣誉不仅体现了西湖龙井茶的文化价值,也对其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大手法:炒制技艺的精髓
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技艺,是一门集力量、技巧和经验于一体的高超工艺。炒茶师傅需要在200℃-230℃的高温炒锅中,运用“十大手法”进行操作:
- 抓:将茶叶从锅中抓起,控制茶叶的形状和大小。
- 抖:通过手腕的抖动,使茶叶受热均匀,散发水分。
- 搭:将茶叶平铺在锅底,使其均匀受热。
- 拓:用手掌按压茶叶,塑造扁平的外形。
- 捺:用手指按压茶叶,进一步定型。
- 推:推动茶叶在锅中翻滚,促进香气的形成。
- 扣:将茶叶扣在手中,控制其形状和大小。
- 甩:将茶叶甩出锅外,去除多余的水分。
- 磨:用手掌摩擦茶叶,使其表面光滑。
- 压:最后用力按压,使茶叶定型。
这些手法看似简单,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经验积累。一个合格的龙井茶加工工需要6年时间培养,成为一个出色的龙井茶加工工需要10年,成为一个出彩的龙井茶加工工则需要20年。
传承困境与新生希望
然而,这门精湛的技艺正面临着传承困境。据统计,44个涉茶代表性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有26人,其中31个项目只有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涉茶类国家级传承人最小的47岁,最大的87岁,大部分传承人年龄在60-70岁。老一辈非遗传承人渐渐老去,不少人担心,多年之后这些茶技艺“会不会成为绝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组织了多次新生代茶人非遗技艺传承的比赛和交流活动。西湖区还创建了多家省级非遗工坊,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樊生华等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在积极收徒授课,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这门传统技艺产生兴趣。西湖龙井茶产区的炒茶集训活动,参与人数从2020年的12人增长到2023年的348人。许多年轻人即使在高温下烫出水泡,也坚持学习,展现了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执着。
未来展望
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的传承,不仅关乎一门手艺的延续,更关系到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郭桂义所说:“涉茶类非遗项目,以口传、心授、身教为主,依靠家族式和师徒式的方式进行传承。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遗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传承困境,我们需要更多像翁力文、樊生华这样的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培养年轻一代。我们也需要更多像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这样的组织,为传承活动提供支持和平台。更需要更多年轻人,像那些在高温炒锅前坚持练习的选手一样,以热爱和毅力,接过这根传承的“接力棒”。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门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技艺,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