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老市村盐田生态修复: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的“一石三鸟”
儋州老市村盐田生态修复: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的“一石三鸟”
在海南岛的西北部,儋州市老市村的盐田生态修复项目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千年古村的命运。这个曾经因湿地退化而陷入困境的村庄,如今却成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典范。
从困境到新生:盐田生态修复的起点
老市村的盐田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千年来,这里的村民一直沿用着古老的制盐工艺。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片古老的盐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湿地退化、环境污染、候鸟栖息地丧失等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威胁着生态环境,也影响着村民的生计。
2018年,儋州市启动了老市村盐田恢复及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旨在通过恢复盐田、保护湿地,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生态修复:为候鸟打造安居之所
项目实施以来,老市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通过退塘还湿、生态补水等措施,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据统计,项目共恢复湿地面积1200亩,种植红树林300亩,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候鸟回归。据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在老市村湿地栖息的鸟类已达150多种,其中包括黑脸琵鹭、白琵鹭等珍稀濒危物种。湿地内的鱼类、贝类等生物资源也日益丰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古法制盐: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
在老市村,古法制盐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2008年,儋州海盐晒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盐田生态修复项目不仅保护了这片古老的盐田,更为这项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项目实施后,老市村的盐田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盐田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0%,盐的品质也更加稳定。目前,老市村年产海盐约1500吨,年产值超过300万元。
更重要的是,古法制盐已成为当地特色旅游项目。游客不仅可以参观盐田,还能亲自体验制盐过程,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据统计,2023年老市村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万元。
旅游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完美融合
依托独特的湿地景观和丰富的候鸟资源,老市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村里建起了多家特色民宿,推出了观鸟、赶海、制盐体验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古盐田驿站”是村里最早的民宿,也是目前经营得最好的民宿。这栋白色的6层小楼共有28个房间,每一间都能看到大海,是名副其实的“海景楼”。此外,驿站里还有用浮标做成的灯罩、用渔网制作的吊床、用旧船缆绳缠绕的柱子、用海边石子铺满的装饰墙,古盐田驿站俨然被打造成一个身临其境的“海洋乐园”。
“驿站的第一批客人是之前来村里玩过的‘回头客’,当时我在家里闲着没事,就带着他们到村里到处逛逛,和他们成了朋友,后来听说我开了民宿,就又来玩了一趟。”古盐田驿站负责人李如方回忆,古盐田驿站开办10年来,客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其中不乏多次来盐丁村度假的“常客”。
2014年,李如方拿出全部积蓄建起了这座古盐田驿站,当时村里虽然常有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但村里人还未“吃上旅游饭”,也并不理解李如方。“那时有人说我‘脑子坏了’,有在村里开民宿的钱,都可以去那大买房子了,建民宿有什么用?”李如方并不这么想。1997年退伍返乡后,他一直在家里帮忙卖盐,其间遇到许多游客到村里游玩,却总是当天就离开,因为村里“无处可待”。“所以我想,应该开一间民宿,把游客留下来,这样就能把更多城里人吸引到村里来,村里人就都有赚钱和发展的机会了。”
如今,得益于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建设,到盐丁村参观古盐田、体验赶海乐趣的省内外游客越来越多,来研学的孩子也是一批接一批。今年寒假期间,11名来自广东、四川、重庆、贵州四地的小学生来到儋州,在李如方的陪同下到千年古盐田体验晒盐、到火山海岸漫步赶海。临走时,孩子们将旅途中遇到的点滴记录下来,你一言我一语组成了一首131句的长诗《惊奇》。
“惊奇是奔向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奇是一杯热可可和三角梅/惊奇是
示范效应: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老市村盐田生态修复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带动了经济发展,成为海南省生态保护修复的成功典范。这一模式展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可能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24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蒋卫国教授、荔琢、邓雅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晓雅,南宁师范大学凌子燕共同撰写的题为“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趋势”发表在《自然资源学报》期刊。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2071393,U21A2022, 42101369)共同资助。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国际湿地城市的共同引领下,从国际湿地城市发展历程和创建经验、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下湿地与城市举措、国际湿地城市和城市湿地未来研究趋势三个方面展开全面梳理与分析,为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湿地高质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接国际湿地城市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试图探索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协同的新路径。
01
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与创建经验
全面梳理了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申报认证流程,总结了中国13个湿地城市的创建经验。
图1 全球湿地城市分布
图 2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程序及中国国际湿地城市申请指标、《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城市认证》准则
02
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下的湿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举措
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可持续发展概念和计划提出阶段(1980-2000年)、千年发展目标阶段(2000-201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阶段(2015-2030年),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下的湿地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举措与相关目标。
图3 可持续发展历程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
图4湿地可持续发展相关国际组织及对应可持续发展目标
图5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国际组织及对应可持续发展目标
03
国际湿地城市和城市湿地的未来研究趋势
国际湿地城市和城市湿地的未来研究趋势,应面向“国际公约组织—创建成效监测—发展指标评估”促进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城市建设”促进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围绕城市湿地的“遥感监测—模拟预测—综合评估”开展城市湿地智慧决策服务技术支撑。
图 6国际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范式研究趋势
图7 国际湿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趋势
图8国际湿地城市的湿地智慧决策服务技术研究趋势
查看全文
引用格式:蒋卫国, 王晓雅, 荔琢, 凌子燕, 邓雅文. 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趋势[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241-1261.
老市村盐田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渔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