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建扩张到产业升级:天津上海主动调整经济战略
从基建扩张到产业升级:天津上海主动调整经济战略
近日,天津、上海等地的大基建项目被叫停,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决策的背后,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面临着较大的债务压力,同时,基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逐渐减弱。此外,国家正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希望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新兴产业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变将对相关行业和从业者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基建暂停的背后:多重因素驱动
地方债务压力持续攀升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通过举债推动基建项目,导致债务规模迅速膨胀。例如,部分地区债务已超过财政收入数倍,甚至有省份达到8倍以上。天津、上海等地虽然经济发达,但也面临着不小的债务压力。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7.3亿元,同比增长4.7%,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上海虽然未公布具体数据,但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其债务压力也不容忽视。
此外,部分基建项目收益低,难以覆盖建设和运营成本。如一些地铁和高铁项目因客流量不足而亏损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偿债压力。
基建投资效益显著下降
2012年以后,新增基建对GDP的拉动作用显著下降。根据国发院的研究,2011年及以前,中国每新增一单位基建,平均增加0.5个单位的GDP,经济效益较好。但此后,基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不大了。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需要
传统依赖基建拉动经济的方式难以为继,国家正引导资源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等方向倾斜,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基建暂停的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 建筑行业:订单减少、竞争加剧,企业面临营收下降和市场洗牌的压力。八大建筑央企2023年新签合同总额达14.39万亿元,占全国建筑业近一半市场份额,但随着基建项目的减少,这些企业也将面临转型压力。
- 建材行业:需求萎缩导致库存积压和价格下跌,生产经营受阻。水泥、钢铁等传统建材行业将受到较大影响。
- 交通运输行业:项目放缓影响网络完善及企业收入,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依赖基建投资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放缓将影响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基建项目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土地财政收入下滑明显,前7个月同比下降22.3%,而支出却持续增长,导致收支缺口扩大至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0%。在此背景下,继续大规模投资基建将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
对就业的影响
基建项目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国家通常都会上马一批重大项目。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22年审计报告》,全国有49个地区通过承诺兜底回购、国有企业垫资建设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亿元。这意味着,基建项目的减少将对就业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天津: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天津正在推进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源资产。2024年,天津注重善建善用善营,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等18项政策,盘活土地2.26万亩、房产超过1000万平方米,实现收入593.6亿元。同时,天津正在构建“1+3+4”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轻工等12条产业链。其中,5条产值超千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天津工业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愈加明显,12条重点产业链在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2.6%。
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打造新质生产力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达4.72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前列;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300多万亿元,持牌金融机构持续向上海集聚;口岸货物贸易总额占全球比重达3.6%,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4915.8万标准箱,连续14年排名世界第一;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50.2件。
上海将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对于三大先导产业实施好新一轮发展计划,同时培育壮大四大新赛道产业,包括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总体来看,天津、上海大基建的暂停,不仅是对当前发展模式的纠偏,也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创新和转型,基建行业有望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同时,这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