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井底之蛙”到“望洋兴叹”:<庄子·秋水>的多重启示
从“井底之蛙”到“望洋兴叹”:<庄子·秋水>的多重启示
《庄子·秋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的名篇,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展现了井蛙、夏虫和曲士的局限性,以及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这则寓言不仅富有哲理,还衍生出了多个成语,如“井底之蛙”、“望洋兴叹”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
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
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
而受气于阴阳,
吾在于天地之间,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方存乎见少,
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
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
谷食之所生,
舟车之所通,
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
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
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 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在这 种情况下,河伯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好之处都在自己一边 了。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面看,看不见水边。于是河伯 就转过他的脸,抬头看着海,对海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 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 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 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假如)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 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了。”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制;
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
不能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给限制住了。如今你从海边往外看,观览大海,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浅薄,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 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这里,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会停息,海水却不见增多满溢;尾闾将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停止,海水却不见减少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起变化; 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响。它的蓄水量超过江河,简直 不是用一般数字所能计算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自满,因为我自 知是自然的产物,由天地赋予我形貌,并且禀受到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 间,就跟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己所见太少,又哪里 敢自以为多而骄傲呢?
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蚂蚁穴存于旷野之中吗?算起来中国存在于海内,不就像一颗小米粒存在于大 谷仓中吗?世人每用“万物”的说法来称事物数量之多;而人类不过只是 万物中的一种罢了。九州之内,人们都是靠着谷食生存、乘舟车来往,熙 熙攘攘,作为每一个人来说,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
个人与 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 仁人所忧虑的,仕士所操劳的,也不过是像一根毫毛罢了! 伯夷以让天 下求取名声,孔子以能谈天下事被人视为博学。他们因此感到自满,不 就跟你原来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宋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井蛙骅骝》:“井蛙不可以语海,其见小也;骅骝不可以捕鼠,其用大也。小大虽殊,其不适用一也。”
骅骝不可以捕鼠
骅骝(骅骝,汉语词汇。拼音:huá liú 指赤红色的骏马,周穆王的“八骏”之一,常指代骏马。出自《玉篇》。)不可以捕鼠这一说法源于古代中国的一则寓言故事,旨在强调不同事物有其特定的用途和技能。骅骝,作为一种良马,以其出色的奔跑能力而闻名,能够一日驰千里,但在捕捉老鼠方面却不如野猫和黄鼠狼。这个寓言故事通过对比骅骝和其他动物在特定技能上的差异,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每个事物都有其擅长的领域和特定的用途,不能一概而论或强行将不同的事物用于不合适的场合。
这个故事还强调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当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活动。同样,对于物体而言,也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功能。骅骝虽然是一种优秀的马匹,擅长奔跑,但在捕捉老鼠这样的任务上,它的能力就不如专门为此而生的野猫和黄鼠狼。
这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处理问题和选择解决方案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而不是盲目地应用不相关的技能或方法。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即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求来提供相应的教育和训练,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井底之蛙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庄子·秋水》篇。这个故事通过一只住在井底的青蛙与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的对话,形象地展示了那些见识短浅、自以为是的人,比喻那些目光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井底之蛙的故事情节大致如下:
一只住在井底的青蛙,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是最好的。
有一天,这只青蛙在井边遇到了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青蛙向大鳖夸耀井底的美好生活,表示自己非常满足于现状。
大鳖听了青蛙的描述后,表示想去井里看看,但发现井口太小,无法进入。
大鳖向青蛙描述了东海的广阔和深邃,表示那里才是真正的快乐之地。
青蛙听了大鳖的描述后,感到非常惊讶和自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寓意和道理
井底之蛙的寓意和道理是:那些见识短浅、自以为是的人,往往因为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而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开阔视野,不要被自己的主观认知所限制,要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下面的视频将带你更直观地了解
《庄子》中的成语 -
白驹过隙
越俎代庖
邯郸学步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捉襟见肘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鹏程万里
游刃有余
扶摇直上
道在屎溺
得意忘言
断鹤续凫
以强凌弱
肝胆楚越
巢林一枝
交淡若水
非愚则诬
大人无己
颔下之珠
遁天倍情
遁天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