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脑梗阻溶栓治疗取得新突破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脑梗阻溶栓治疗取得新突破
近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在脑梗阻溶栓治疗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该院神经内科胡伟、刘新峰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溶栓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
202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为脑梗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指南指出,对于发病4.5-9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果存在梗死核心/低灌注不匹配,可以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更令人振奋的是,对于中重度卒中伴大血管闭塞且发病时间在4.5-24小时的患者,使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也能改善功能结局。
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更多在“黄金时间窗”外的患者也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获得更好的预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表示:“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迟一分钟,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新指南的发布让我们能够为更多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机会。”
新型溶栓药物带来新希望
在溶栓药物方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也走在了前列。该院参与了多项新型溶栓药物的临床研究,其中重组人尿激酶原的研究成果尤为瞩目。这种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特异性溶栓剂,具有靶向识别闭塞性血栓的特点,几乎不对止血性血栓产生作用。
在一项名为PROST-2的大型临床研究中,重组人尿激酶原显示出与传统溶栓药阿替普酶相当的疗效,且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低。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神经病学》上,为脑梗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医院案例:与时间赛跑
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这样的突破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救治成果。不久前,一位65岁的患者因突发意识模糊、言语不清被紧急送入医院。经检查,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这是一种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脑梗阻类型。
得益于医院建立的卒中绿色通道,患者在到院30分钟内就完成了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的可能。随后,医疗团队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决定采用最新的治疗方案:先进行血管内治疗(EVT)成功血管再通,再立即应用替奈普酶开展动脉溶栓。
整个治疗过程紧张而有序,医生们与时间赛跑,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术后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仅留下轻微的肢体无力,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未来展望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表示:“随着新指南的发布和新型溶栓药物的应用,我们有信心为更多脑梗阻患者带来希望。但同时,我们也呼吁公众提高对脑卒中症状的认识,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因为‘时间就是大脑’。”
脑梗阻的溶栓治疗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团队协作,正在为更多患者赢得这场赛跑。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脑梗阻这一“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终将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