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与《水浒传》的明代传奇
施耐庵与《水浒传》的明代传奇
施耐庵(约1296年一约1370年),江苏兴化(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人,祖籍苏州,原名施彦端、施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中国四大小说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1][2][3]
施耐庵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曾为钱塘县史,后与当权者不合,辞官回乡。施耐庵的出生地白驹镇,也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跟随张士诚起兵抗元。后对张士诚渐生不满,离开张士诚麾下。施耐庵曾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后寓居江阴祝塘镇教书度日。[1]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施耐庵为躲避明朝政府的征召,避归老家白驹,在偏解的一座古庵旁置田地房产,隐居不出,专心创作。施耐庵不仅在此完成了《水浒传》,还指导学生罗贯中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1]洪武三年(1370年),隐居淮安的施耐庵罹患重病,终年75岁。[4]
施耐庵的代表作为《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年间,上至皇帝和蔡京、高俅一类的奸臣,下至大小官吏昏庸无能、横行霸道,致使民不聊生,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绿林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对抗朝廷,最后在封建思想的指引下接受招安,导致起义失败的全过程。[5]施耐庵在其作品中展现出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他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主主义思想,更进一步把“替天行道”“官逼民反”作为《水浒》贯串始终的指导思想,将梁山事业视为正义的。[6]
施耐庵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描摹力,既继承了说书人善群众口语讲述故事的优良传统,又改变了早期话本语言简省、平实、质朴、少文的状况,实现了说书体语言的规范化和艺术化。他的《水浒传》是第一部白话写成的古典长篇小说,为“古代说书体小说语言艺术高峰”。[7]施耐庵的创作影响了以后各种样式的长篇小说。[6]
创作背景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长篇小说(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或罗贯中或两人皆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消灭乱臣贼子、水泊梁山壮大和接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的宏大故事。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艺术特色
施耐庵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描摹力,既继承了说书人善群众口语讲述故事的优良传统,又改变了早期话本语言简省、平实、质朴、少文的状况,实现了说书体语言的规范化和艺术化。他的《水浒传》是第一部白话写成的古典长篇小说,为“古代说书体小说语言艺术高峰”。[7]施耐庵的创作影响了以后各种样式的长篇小说。[6]
历史影响
《水浒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对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概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末,《水浒传》就被从事中日贸易的商船带到了日本,从此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日本水浒热”。《水浒传》从此渗透到了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大IP。
《水浒传》是日本人学习中文的教科书?
江户时期的日本流行学习唐话,唐话就是中文的白话。在日本,中文学习有两种,一是文言学习,二是白话学习。日本人学习文言的参考书自古至今不变,基本上用的是《论语》《孟子》《史记》等,而江户时期流行学习唐话,很多人使用的范本却是《水浒传》,这是因为《水浒传》被认为是白话小说中的杰作。
18 世纪前期开始的唐话学习热潮促使了《水浒传译解》《忠义水浒传解》等注解书籍的盛行。这种注解书籍的存在,首先是为当时日本的唐话学习者提供了一手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通过阅读《水浒传》学好唐话。同时,也有助于当时日本的一些精英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自行阅读《水浒传》,为其理解和掌握水浒小说全貌提供了条件。
注解书籍的流行,使得《水浒传》的受众不再局限在权贵特权阶级之内,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阅读对象,对《水浒传》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水浒传》从权贵阶层向知识分子、汉语学习者扩散的重要环节,也为后来向普通大众普及《水浒传》奠定了基础。
学习唐话用的水浒注解图书
画坛巨匠葛饰北斋、歌川国芳画过《水浒传》?
文化二年(1805),江户时代著名小说家曲亭马琴翻译的读本小说《新编水浒画传》 出版,该书一大特色就是书中有江户画坛巨匠葛饰北斋的插画。葛饰北斋就是创作了下方这幅传世经典《神奈川冲浪里》的画坛巨匠。
《新编水浒画传》绘画部分全部由葛饰北斋绘,包括卷首图九幅,插绘三百一十一幅,合计多达三百二十幅绘画作品。绘画内容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小说原著的内容, 画面中信息丰富,人物描绘惟妙惟肖。葛饰北斋的水浒插画受到出版商和读者的青睐,曾被多次印刷。
北斋的水浒插图能忠实反映出原著风格和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新编水浒画传》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借鉴了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的绘画。
葛饰北斋《新编水浒画传》之史进
歌川国芳的《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之一个》也深受读者喜爱,国芳本人也凭此一跃成为江户时期的一流绘师。国芳顺应当时的水浒文化潮流,画了水浒题材锦绘,首先发表了五幅水浒人物绣像画,受到广泛的好评后,十年间陆续发表作品七十四幅。
歌川国芳笔下带刺青的水浒人物浮世绘还迎合了日本社会16、17世纪发展起来的刺青风潮。当时,在日本民间观念中,刺青成为一种彰显勇气与阳刚的符号,但此时日本文身以刺文字为主。宝历时期以后,日本社会中选择刺图画的人逐渐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葛饰北斋等《水浒传》浮世绘的影响,而歌川国芳的《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之一个》则把文身艺术推向了高潮。
《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之一个》之张顺
除了葛饰北斋、歌川国芳的作品,江户时期的水浒绘画还有很多。众多水浒绘画和水浒绘本、插绘读本一起,在《水浒传》在日本的加速传播和普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水浒传》间接启发了《七龙珠》《犬夜叉》?
从江户、明治时期开始到当代,众多日本作家和《水浒传》产生了不解之缘,其中许多作家和水浒故事擦出了创作的火花。有的作家对《水浒传》进行翻案创作,如江户时期的曲亭马琴;有的作家则翻译《水浒传》,如明治时期的幸田露伴;有的作家则大胆改写《水浒传》,如现代的北方谦三;还有的作家虽然未曾撰写过水浒相关的作品,但在其作品中书写、点评水浒内容,比如号称“短篇圣手”的芥川龙之介。可以说,日本作家中受《水浒传》文学洗礼的人众多。
曲亭马琴是日本江户时代最出名的畅销小说家,他创作的许多小说都受《水浒传》启发,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新编水浒画传》(葛饰北斋配插画)、《高船字文》和《八犬传》。
《八犬传》(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八犬传》在当时是超越以往任何一部读本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成功的《水浒传》翻案小说。《八犬传》围绕八位姓名中带有“犬”字的武士的故事展开,这八位武士是“仁义礼智忠信孝悌”的化身,他们历经曲折,在战国大名里见义实麾下集结,建功立业。
《八犬传》还启发了动画片《七龙珠》《犬夜叉》,书中“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八颗灵珠的构想,就是《七龙珠》中龙珠,《犬夜叉》中四魂之玉的原型,而《犬夜叉》更是在各种细节上受到《八犬传》的巨大影响。
《七龙珠》(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犬夜叉》
第一部《水浒传》电视剧是日本人拍的?
日本是一个非常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国家,表现在影视文化方面,就是喜欢拍摄中国题材的影视剧,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电视连续剧的拍摄甚至比中国还要早。
在1973年到1974年间,日本电视台(NTV)为纪念其电台开设20 周年,制作放映了中村敦夫主演的《水浒传》。为了拍摄这部电视剧,NTV 斥资 5000 万日元在日本国内建成一条宋代风格的街道,另委托专人制作大批宋代式样的服装、兵器等,当时的总制作费高达6亿日元。NTV 拍摄的《水浒传》不仅在日本国内上映,1977年还在英国 BBC 上映,也曾登陆中国香港等地。
中日《水浒传》剧照
这版日剧《水浒传》和施耐庵《水浒传》原著存在着一些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日剧《水浒传》男主人公是林中,原型是原著中的林冲。该版电视剧中,林中是一个带有悲情色彩的英雄,他在人才济济的梁山泊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