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龟兹学年会在库车召开,专家学者共探丝路文化
第八届龟兹学年会在库车召开,专家学者共探丝路文化
2024年10月26日,新疆库车市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事——第八届龟兹学年会。来自国内外的1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共同探讨龟兹文化的深厚底蕴。此次会议以“丝路文明交流互鉴与龟兹历史文化研究”为主题,分8个专题展开学术报告和讨论,涉及历史学、文献学、图像学、语言文字学、科技考古、壁画监测和分析、壁画保护修复技术等多个领域。会上,专家学者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为龟兹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库车石窟作为龟兹文化的瑰宝,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克孜尔千佛洞,它始建于3-4世纪,比著名的莫高窟还要早,其独特的菱格故事画法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现存的135个完整洞窟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佛教故事,还展现了当时世俗生活的场景。苏巴什佛寺遗址则见证了鸠摩罗什讲佛法和玄奘驻足的历史,而森木塞姆石窟则展示了龟兹石窟艺术发展的全过程。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库车地区取得了重要发现。库车友谊路墓群基建考古项目被列为国家文物局21项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之一。该墓群位于库车市中心城区,是2007年建设地下街时发现的,因其重要价值,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墓群的考古发掘与展示利用,使文化遗址拥有了“考古展示、科学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功能。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技考古为揭示库车古代人群的遗传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团队通过对库车友谊路墓群200余例出土人类遗骸的基因组数据分析,发现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人群以家族为单位迁徙到新疆库车地区,与当地人群发生遗传融合。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人群迁徙历史的认识,也为理解库车石窟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诸多挑战。石窟壁画的损毁严重,需要持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游客的增多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压力,因此,参观石窟需要提前预约,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如不允许触摸和拍照使用闪光灯。
库车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在这里,印度佛教最早菩萨形象与世俗生活场景交织,汉地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烈所说:“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数字复原和沉浸式体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阐释和数字化体验方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份文化遗产。”
库车石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通过第八届龟兹学年会和最新的考古发现,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库车石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新疆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