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场所免费WiFi:带宽不足成最大“坑”
北京公共场所免费WiFi:带宽不足成最大“坑”
北京的公共场所免费WiFi服务“-MyBeijing-”自2015年实施以来,已经覆盖了943个场所,本应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的网络服务。然而,这项便民工程的实际使用体验却令人堪忧。
用户体验:连接困难、速度缓慢
“-MyBeijing-”的使用体验可以用“坑”来形容。根据北京青年报记者的实地探访,在6个测试点位中,均未能成功注册和连接到网络。即使在信号显示正常的情况下,用户也经常遇到无法获取验证码、页面跳转失败等问题。
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便成功连接,网络速度也常常慢得让人抓狂。由于每个接入点的带宽仅有2兆,且限20人使用,一旦超过这个人数,网络就会变得异常拥堵。这种设计显然无法满足现代人对网络速度的需求,尤其是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
问题根源:带宽不足与资金限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答案令人无奈:这主要是因为带宽设置过低。根据招标文件,“-MyBeijing-”的互联网接入带宽仅为公共场所AP个数×2兆。这样的带宽配置,在当今这个视频流媒体和大数据传输的时代,显然是捉襟见肘。
从运营模式来看,该项目由企业投资建设,政府只承担同等带宽的固定宽带费用。这种模式虽然减轻了财政负担,但也限制了服务的质量。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带宽低不是硬件问题,而是资金投入不足的体现。
对比: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
相比之下,海淀区的“My-haidian”项目则提供了截然不同的体验。该项目投入4500万元,购买了40G的互联网出口带宽,可满足2万多人同时在线。在中关村区域,无线网络带宽更是高达5000兆,速度与4G相当。
这种差异凸显了资金投入和服务质量之间的直接关系。海淀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了更高质量的网络覆盖,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
改进建议:提升带宽是关键
要改善北京公共场所免费WiFi的服务质量,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升带宽。这需要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同时优化项目的运营模式。可以考虑采用PPP(公私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如上海的“i-Shanghai”、杭州的“i-Hangzhou”等,这些城市都通过高带宽、多热点的方式,提供了优质的免费WiFi服务。
未来展望:5G时代的机遇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公共场所的无线网络服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5G网络不仅速度快,而且连接稳定,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北京作为首都,更应该在5G网络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服务。
北京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服务虽然覆盖广泛,但由于带宽不足、用户数量限制等问题,实际使用体验并不理想。这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加大投入,优化服务,真正让免费WiFi成为便民利民的“暖心工程”。